————道德经与孩童生长63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 . 第三十九章》
天取得整合,才会清明;地取得整合,才会安宁;神取得整合,才会灵验;河谷取得整合,才会满盈;万物取得整合,才会生长;侯王取得整合,才会成为天下的领袖。
在本章,老子再次诠释了其浑然一体的整体观,即“道”作为万物的本原是混沌未分的“一”,万物得以存在亦表现为“整合为一”的整体。由此万物得以确定,并彰显其自然本性,即“天清地宁”。同时这个“浑然一体”的状态也代表着人格的完善,是可以通过整合与成长来实现的。
《庄子. 应帝王》中有一个关于“浑沌之死”的寓言,“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庄子的寓言中,"浑沌"是中央之帝,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七窍,北海之帝"忽"和南海之帝"倏"帮其开窍,结果中央之帝"浑沌"有了七窍之后,就死了。
庄子的意思是说“浑沌”代表的“混同为一”的状态,即事物作为整体自然的样子。被作为比喻的“浑沌”没有耳目口鼻等七窍,喻指不受外部条件的束缚,不受事物变化的影响,可以安守住内在的自己。
所以,天地万物包括侯王与个人,均是相对有限之物,皆有存废荣枯,虽不能永恒存在,但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却可以始终保有自己的本色,不受外在的影响与浸染。这需要我们既能丰厚人生阅历,又能涵养心性,并最终置身生活,获得生命的整合。
杜甫《旅夜书怀》有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岸边细草微风,夜下高樯独舟,杜甫感物斯怀,无限惆怅与孤独,漫随那月下大江奔流,融入那星空与旷野,诗圣的文章抱负和命运悲苦均由此获得依托。即在无限天地与有限沙鸥间获得了生命价值的整合。
人生海海,于天地之间,我们均渺若一小小的沙鸥。即使那么有限,也有属于沙鸥的天空可以展翅。同时当我们接受了个体渺小脆弱的时候,我们也与自己有一份接纳的和解,于天地有了一份敬畏的融合。
之于孩童生长,同样是一个不断走向人格成熟的过程,即“万物得一以生”,老子道出了生命成长的真谛所在。陪伴孩童走进丰富的生活,又把那成长的平野与星空留给孩童,父母甘愿做孩童头顶默默微笑的月光和那身边流淌着爱的江水。
若如此,父母与孩童比翼成长何所似,是否我们会在诗圣杜甫所描绘的生命画卷里,即憧憬梦想的天空,又营建有爱的土地,怀着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平凡的接纳,做那安然富足而自在飞翔的天地一沙鸥呢。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