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谥号文。
韩愈出生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自幼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挫败后,终于登进士第,35岁时晋升为监督御史。后被李实陷害丢掉职位,贬往广东潮州。晚年任职京兆尹兼史大夫,次年在家中病逝。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病逝于家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主要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40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人物争议
在探讨文学巨匠韩愈的出生地问题上,现代学者卞孝萱、张清华、闫琦合著的《韩愈评传》提出了长安说,但这一观点缺乏其他资料的有力支持。史料的不一致性,加上地方经济利益的影响,使得韩愈的故乡之争一直未有定论。目前主流的观点分为四种:昌黎说、邓州南阳说、孟县说和修武说。
经过研究,昌黎说和邓州南阳说因缺少强有力的证据,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排斥。这两种说法似乎更多是基于地名的相似性和后人的证据叠加。而孟县说和修武说则获得了更多学者的支持。根据现有的文献和遗迹,韩愈的家乡可能位于孟县和修武一带。由于现代的孟州市和修武县都隶属于焦作市,因此有学者提议将焦作市定为韩愈的故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