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山
前几天路过安乐桥头,在小卖部门口见到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老头虽然是“低头哈腰”状态,可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道房老王。
记得那是87年,我小学毕业要到十几里外的乡办中学上初中。从家到学校,要横穿铁路。为保证铁路沿线村民的交通往来,在临近大村社的地方就有一个道口。道口两边设有架设着两根黑白相间颜色铁杆子,用以警示过往行人。
老王就是这个专门负责杆子起落的道口管理员。火车道边上的道房就是他宿办一体的休息地。只要是老王当班,他就会身穿制服,头戴大盖帽,在火车(蒸汽机)经过时,左手小红旗,右手小绿旗。神情严肃,精神专注的指挥交通。主要是管制过往的行人。看起来很是威风!
起先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老王姓王,每次过往的人需要过道的时候,总是“哎,抬杆了!哎,抬杆了!”的吆喝。老王操着一口河南话同样高声的站在道房门口喊,“喊啥哩!喊啥哩!么见火车来了?”对面急着过道的还在争辩,可不管你咋说,老王就是不给你“抬杆”。只要“杆子”没起,没一个人敢往前冲。
那个时候人们对戴大盖帽穿制服的人天生有一份敬畏,再说,谁都见这喘气冒烟的的铁家伙害怕。没过一会儿,喘着粗气的双火车头,吭哧吭哧的过来了。骇的那些想抢着过道的人心里扑通扑通的。
时间长了,人们和这个河南腔的老王熟识了,等车的时候也聊几句家常,谝几句闲传。知道了这个外表强悍长的五大三粗的老王其实是个爱开玩笑的热闹人。不过,关系再好人再熟,该不“抬杆”还不“抬杆”。遇见推车拉货的,他都乐意搭把手,和熟识的人开个玩笑。
只要见到我们几个背馍上学的小娃娃,他总是很开心的逗我们,“咦,恁看恁背那么多馍馍,吃得了不?要不王叔给恁几个“咬个马”(传说大人骗小孩吃食的借口),我咬的马可好看啦!”一听说要把我们的馍馍“咬马”,我们这些还不懂“真假”娃娃们吓得“抱馍”鼠逃!身后一定会传来老王爽朗而放肆的笑声。
后来熟悉了,也不怕老王“咬马”了,反而喜欢这个爱开玩笑的“大盖帽”了。
上初中的那几年,遇到雨雪天气,老王道房就成了我们遮风避雨的场所。老王也乐于接待我们这些暂时的“难民”,爱用那些我们听不很懂的河南话和我们说笑。一会儿一个“中不中?”一会一个“中不?”可好听啦!现在我嘴里偶尔蹦出的河南腔也许就是那时候跟他学的吧!
后来蒸汽机车改成了内燃机车,再换成电车,车速提高了很多。为了过往群众生命安全,铁道实行了全封闭模式。铁路上架的水泥桥替代了路旁的道房,就再没在道房见过老王了。
时过境迁,那个当年穿制服,拿令旗的老王也已是耄耋之年。虽然他已然不认识我了,但在我心里,永远有个想给我“咬马”而不得的道房老王。
希望王叔,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