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妈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心情也很烦躁,内心焦虑难安,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周末带君君去商场玩耍时,看到某学能机构做活动,68元就可以享受价值999元的“免费测评+3次体验课”。
这么诱人的活动,怎么就让君君妈烦躁担忧了两天呢?
原来,是这次的免费测评惹的祸!
学能机构的老师带着君君做了一系列测评,并和家长交流了孩子平时的表现,最后很严肃的告诉君君妈妈:君君平时小动作多,是前庭平衡觉失调;孩子害怕陌生人,是触觉失调。君君整体测评表现出感统失调的症状,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不然未来会影响学习和社交生活,上课坐不住、听不懂课、和同学交往有困难,给学习和生活造成痛苦。
君君妈问了一下上课的学费,老师说要改善感统失调必须坚持长期训练,一年下来费用将近两万。
一年2万,对君君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一想到孩子会因为感统失调而学习差,她内心就充满担忧和害怕。这两天就在高学费的压力与对君君未来学习发展的担忧中,失眠又焦躁。
可惜,君君妈妈不知道的是,只要去参加测评的孩子,没有完美的,个个都有问题,不信?你看一下这幅图:
这些表现,哪个小孩子那么完美,一个都不中?
一旦符合其中一两条,其实大部分孩子符合很多条,都会被学能机构的人归结为感统失调,然后大讲特讲感统失调的严重后果:坐不住、听不了课、作业拖拉、跳字漏字、bd不分、阅读困难、社交能力差、紧张孤僻不合群……
这一切的行为背后,都是感统失调造成的,只要经过专业训练,感觉统合功能发展好了,这些问题就都好了。
你看,这是多么完美的逻辑,每个孩子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科学的原因:感统失调。
家长因为孩子问题产生的焦虑,也找到了解决途径:做感统训练!而家长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年2万的费用而已,对于不缺钱的家庭,一年2万轻轻松松;有经济压力的家庭,咬咬牙,为了孩子好,再省也不能亏孩子.
在这完美逻辑链条的两端,都有着真实存在:
一 端:孩子的行为表现有问题、不完美。
另一端:大脑中拥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前庭平衡觉、视知觉、听知觉、触觉、本体觉都是人体重要的神经系统。
然后聪明的学能机构就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假设,将关心孩子的父母引入一个认知陷阱:
孩子的行为问题,全部是因为另一端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然后给出一个包治百病的治疗方案:感觉统合训练。
这真是一个高明的逻辑陷阱,告诉你两端真实的存在,忽略其他的重要因素,比如基因差异、环境、心理影响、儿童生理发展特性、神经系统中前额叶皮质发育的时间滞后性,等等这些复杂的因素,才是综合影响孩子们行为表现的复杂系统。
而跳过这些复杂的生理、心理、环境、发展系统,直接给出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因——感统失调,然后用“感统训练”这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去训练孩子。
君君妈就这样陷入了认知焦虑的陷阱:
1.优惠活动,吸引参与;
2.免费测评,沟通孩子日常的不良行为表现,引导家长想象未来孩子学习社交困难的情景,制造焦虑;
3.抛出万能型解决方法——感统训练,缓解家长焦虑。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感冒有各种症状,然后有人把所有的症状都归结为缺水,要多喝水!多喝水当然没错,然后把本来轻易可得的水,经过包装推销,变成可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价值1元的水,就可以卖到1000元的天价,在这中间,病人多喝水身体好,卖水的人也赚了钱,似乎是皆大欢喜。
感统失调就是类似这样的存在,每个人要正常的行走、奔跑、跳跃旋转、手眼协动、视听联动等等,这些来自眼、耳、鼻、舌、身体的感觉统合功能,当然是人体的重要基本功能之一,没有人可以缺少,是和水、空气一样的存在。
但这种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功能——感觉统合功能,需不需要付出一年2万的价格,到专门的场馆内,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训练呢?
答案是:正常的孩子并不需要!
有ADHD(多动症)、自闭症等疾病的孩子,可以运用训练进行辅助治疗。但请记住以下两个重点:
第一、多动症和自闭症既然叫做疾病,一般都是有生理性的病因,比如遗传基因、神经递质异常、部分大脑功能区发育异常(比如前额区、前扣带回等),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专业医院和专业医生进行。
第二、感统训练作为多动症、自闭症的辅助治疗手段,而不是主要、更不是唯一治疗手段。
这里面有一个容易被忽略,并被高明的商业机构在宣传测评结果时,人为制造父母焦虑的逻辑陷阱,举个小小的例子,大家瞬间就明白:
多动症小孩:好动、坐不住、小动作多
正常小孩:同样好动、坐不住、小动作多
这里面的逻辑陷阱就是:
这一逻辑链条没有问题,那么反过来呢?
这个反推的逻辑就有很大的问题!
多动症的孩子,因为生理性病因,会导致好动的行为,并且程度严重,可能还伴有其他行为反应,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
正常的孩子,因为前额区皮质发育还没有成熟,神经活化和抑制功能还处于发展未成熟阶段,一样会表现出好动的行为。
但是正常的孩子,随着发展进程,他本身就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假设你因为工作长期出差一年没有看到孩子,那么一年后,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孩子成长了很多:语言、动作、思维都呈现跨越式成长。然后你的夫人很高兴的告诉你:“这一年孩子参加了感统训练,进步很大!”请问,这个成长和进步,究竟是来自于感统训练,还是来自于孩子本身的成长发展?
那感觉统合训练,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其实很简单,用一个比喻就可以理解。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但是阳光和水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即使缺水了,也可以担水浇灌,并不复杂。而每周一次、两次的室内感统训练课程,可以类比于人造温室,制造温室需要投入很多钱(房租、装修、人工),所以进入温室进行训练当然收费也很贵。
那这个温室的存在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性运动、触觉练习、视觉练习、听觉练习,而这些运动和视听练习,本身就存在于孩子每天生活的真实环境之中,环境中大量的有益的感觉统合练习,随着生活、运动、游戏、学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统合功能运用与练习,难道不比每周在封闭的室内,做一两个小时的训练,更加自然、和谐、有效吗?
或许还有人有一个疑问,会不会训练的越多,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就更强?以后学习就更好?
来看看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用同卵双胞胎进行的这个实验,已经最大程度避免了先天基因的差异性: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8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很清晰的向我们揭示:孩子的成长发展,神经系统的发育,都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学龄前儿童,好动、小动作多、主动注意的能力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自然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随着孩子的神经发育进程,他们会越来越好,家长实在不必过早去焦虑孩子身上所谓的问题行为,这些所谓的问题,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因为每个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都需要时间,家长第一需要的,反而是耐心。
当然,孩子的成长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他的感觉统合功能发育,必然要从环境中接受适当的感官刺激,但是请务必注意,这些刺激是基本且普遍的,在一般环境中、在生活中随手可得,就像阳光和雨露一样普遍。同时适当的刺激就会让感觉统合功能正常发展,更多的刺激,并不会让感统功能更好更强。而感统功能和学习之间的关联性,可以确定的是多动症会对学习的注意集中问题产生关键影响,但反过来,感统功能发育正常的孩子,也并不会因为多做了一两个小时的感统运动,就能提高成绩。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学习能力,作为人的高级智慧最核心的能力,也绝非感统训练能够简单囊括。
敲黑板啦!!
一、感统失调,是个伪命题,孩子表现出诸如: 坐不住、听不了课、作业拖拉、跳字漏字、bd不分等,可能是发育不成熟时的自然表现,父母要有耐心,而不是焦虑;
二、家长要为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构建适合他的环境,在恰当的环境中,孩子的语言发展、运动发展、感觉统合发展、人际发展都会正常进行,也许每个孩子存在基因和个体的差异性,但每一个孩子,都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昂贵的温室,并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选择。
K12阶段学习同样的知识与内容,产生的是差异性个体认知。如果只关注知识层面的学习,忽略学习背后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能力发展,当能力与日益复杂的知识不相匹配时,将会显现出学习吃力、效能不足的现象。微信搜索公众号 cognitive_LC 良辰教育专注K12阶段深度认知能力的发展,让孩子运用科学的认知发展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K12认知力与心智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