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 关于死亡的讨论》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引起不适,但其实是人生中绕不过去的终级命题。
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如果再假装没有看到就是自欺欺人,很高兴能有机会在活着的时候就来学习这样的一课。
丧亲之痛一次次的发生,不能就这样无所收获只是麻木地接受。
书中部分观点,关于“创伤后成长”:
“生命进程的改变带来机遇。这些机遇并非你曾希求的。你正在经历的新生活可能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前并没有出现过,但矛盾的是,它会让你感觉更真实。
更亲密的关系和更多的同理心得到发展。在这种经历之前,我们在想到某些人或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时会有些自鸣得意。现在那种自以为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虚怀若谷。我们不需要我们以为的那么多魅力、财富和时尚。事实上,它们都是虚无的。而真实更有价值。
我们对自己的内在力量了解得更深入了;我会活下去,我可以活下去。
我们会更感激生活。一旦我们经历了个人悲剧(比如我们爱的人突然意外死亡)强加给我们的低谷,我们就会更加感激那些幸福的时光。
我们也许会迎来精神觉醒。这并非一定意味着”找到了上帝“。对有些人而言,它实际上意味着失去了上帝,但这也是某种形式的精神成长。有人认为不再拥有对上帝的浪漫化观点而获得一种更切实际的观点也是宗教发展的一部分。”
还有,那些虽然引起了痛苦记忆,但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准确的总结。
“正处于悲伤的人的感受会异于过去。在面对了巨大的丧亲之痛后,他们也许会对那些不了解这种感觉的人感到不耐烦。对那些正悲伤的人而言,其他人的生活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人生气了吗?有时他们会对上帝生气,因为他带走了他们所爱的人;有时会对世界生气,因为世界不像他们那样悲伤,不会像他们那样停下来;有时会对其他人生气,因为那些人无视自己的空虚,依然忙碌地生活着;最难的是,对逝者生气。
有时悲伤着的人正在同时经历着所有这些愤怒。”
而我从中学到的就是文中建议的:
“不要因为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而停止伸出援手。
让你所爱的、正处于悲伤的人知道,你正在那里准备好了倾听。
要理解每个人的悲伤都是不同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以实际的方式提供帮助。
在葬礼后持续支持他们。”
那些曾经温暖过我的、慰藉到我的正是这样做过的人。
这是一本以同理心的慈悲和理解写就的书,为了能够帮助临终者及其家人安然、平静、舒适、有尊严地度过那个人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感谢这样书籍的存在,让我感觉不再孤独和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