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思考》提出了一个新的词——结构化思维过程。
把之前职场理解的方式给打破。认为,应该以论点作为核心来构建整体方案。这点,我很赞同,毕竟,我们来开会,会议的核心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自然作为论点为核心是必须的。
那么,初期的重点就放在容易理解的假设上。找出沟通对象的触动点。通过合理引导让对方得出我们的结论。
这个就告诉你,要换位思考。这点感觉“咪蒙”就做的很好。她的每篇文章转载量和阅读量都是上万的。虽然很多人不接受她的一些观点等等,但如此的阅读量和转载量说明了一个问题,她点出了大部分心中的痛点。这就会促使很多人去阅读她,点赞它。在职场上,很少人会用“触动点”这个词。毕竟,在一个职场时代,很多职场上很少有打感情牌的,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是面无表情的大冰块。偶尔有一个微笑的,都是机械式的微笑。
另外,人们都是十分十分自负的。当一个真理直接告诉它,这是真理,很少有人会去接受。但,如果他能够通过某件事,突然感受到这个真理,并说出了真理的话语,那么就对这个真理发自内心的接受。所以,能够合理去引导得出结论。看似容易,却最为不易。但一旦成功,相信推行的效果必是最佳。
感觉如何“引导”,应该是这本书的核心了吧。
接下来:了解下作者。作者是迈克·费廖落(Mike
Figliuolo)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这是美国最有名的军校,培养出很多著名的军官。接下来,在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任职多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帮助很多企业从危机中走出,成为业界的翘楚。很多在麦肯锡工作的人们都十分具有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帮助来自世界知名的成千上万的领导人掌握了更清晰、简洁、高效的工作法。应该就是《极简思维》中提到的工作法。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评论:“如果思维不清晰,你零敲碎打来影响人的法子不过是花拳绣腿。如果影响不彰显,你自觉得意的思维洞见不过是孤芳自赏。这本书中“结构化思维”的九步骤拆成自己的能力吧,它将外显为你的影响力,内化为你的思维力。”这个评价,告诉你,思维才是关键。向来我们提倡的都是想什么才去做什么。首先是在思考层面上有模型,才会在做的层次上有洞见。这本书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找到“触动点”以及如何“引导”。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看到封面白底和几条简洁的鱼儿。和题目一样,如此的简洁,不过也如此醒目。
首先,了解下,这本书到底是写什么的呢?
看到标题,我的第一感觉吧,就是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应该可以给工作带来一些便利。也就是说,它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有效率,筛选掉很多无用功。
因为就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很忙特别忙。不过,却没有多少成就感,每晚睡前回忆自己今天到底做了什么,却真心记不起来。只是干活,没有成就感。当然,即便是身居高位的人,很忙,做了很多决策,即便感觉到很有成就感。实际上,忙的事情价值很低。因为很重要的很有价值的事情,往往隐藏在深处,或者说,它会被一些杂事和小事给挤占掉。导致从高层到底层都陷入了忙碌,无用的忙碌中,结果是,很忙的人们和收益不匹配,不平衡。
极简思考,应该是从思考方式着手,把很多无用的,挤占有价值事情的精力和时间的事情给筛出掉,集中精力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这个思考,我开始看书的简介。
这本书解决的首先是职场的沟通问题。说实话,人类发明了语言,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因为它成功的解决了沟通问题。可是,语言却经常性带来歧义。看看各大网络媒体上经常头条上曝光的东西吧。很多都是为了抢占眼球而断章取义的。当然,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本来A通过语言表达对B的关心,可是B却因为时间地点还有曾经的经历等等因素,会把这种“关心”理解为另外的嘲讽或者是更加曲解的含义。这就是语言歧义的地方。
让我想起了《阿凡达》这部影片,片中的女主的那个世界,不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语言是辅助沟通的辅助工具而已,更多,是通过意念,直接通过脑中成影像的方式获取智慧,获取想法,获取信息。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通过语言作为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自然,正确的沟通成为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职场上。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数据、ppt、图表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此,却发现效果并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极简思考》说,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分析问题上,但是我们关注的重心确实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疑问是,如果不能正确的定义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解决问题是否就很难了呢?虽然我们把精力放在了分析问题上,但,正是因为问了解决问题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分析问题。问了解决语言的歧义,所以才花费精力收集数据、制作图表和制作PPT啊。
在“前言”和“导读”中,把“结构化思维”的重点列出,它比常规的方法从发现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法多了四个步骤,一共有九个步骤。
定义问题——提出核心建议(提出核心的观点与建议)——选择结构(建立一个初步的结构框架)——创建故事(用故事思维把观点列出)——讨论/打磨(与不同的人会面,得到反馈并修改提案)——选择重要事件(重新审视框架,找出有力事件)——证明或推翻假设——整合信息(选择一个适合沟通对象的沟通方式)——分享想法(呈现最终方案)
看起来很繁杂,毕竟有九个步骤。九个步骤,我看完就忘了。我不曾想,原来麦肯锡公司的顶尖人物在制作这个步骤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的思考,再多的原则和步骤即使有用,超过3-5个,人脑是很难记忆的吗?
还好,他把和常规方法中的区别提炼为三点不一样。
1。不断的重复和迭代。(多角度沟通,从沟通对象中注意到自己忽略的问题,以此一步一步发现正确问题,不断重复和迭代中反复打磨观点来为整体结构做有力支撑)
2.表述简练直接,迅速抓住重点。(尝试在30秒或者更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述出来)
3.故事思维。(触动别人心中关注的重点,如此运用故事思维,将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引导到你希望他们去看去想的东西上——你的核心建议。而且,在设计好触动点的同时,还要根据沟通对象反馈的内容,不断调整叙述节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沟通对象了解到你的核心建议和提案最终能带来什么效果。)
前言补充的是,思考利益相关者们所关心的是什么。在任何会议前都应该以我们的想法构建支撑点。
我们所提倡的是一种基于假设的方法,它以核心建议为重点,建构条理分明的解释,并且获得利益相关人的支持。
前言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我们把太多的经历放在分析上,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但这种说法,虽然很有科学依据,有可信度,但不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人类思维不喜欢太多的分析和理性,更多是针对目前状况的解决方案,一言以蔽之,就是解决方案。 直接说出解决方案,把隐藏在人们心中的焦虑点和痛点直接说出来,并告诉他们,解决方法是这个,就更能够打动他们,更有效的传递消息,这也是正确传递消息的第一步。
虽然我们中国人喜欢的做的事情是,让人顿悟,所以会由此派生出来中庸之道等,但由于语言太具有歧义性,现在商业社会上分秒必争,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更希望的是直接告诉他们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能否解决他们当今的痛点,这就是他们是否启用这个方案的最直接有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通读本书,“结构化思维”过程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首先是先有个假设,或者是假说,之后不断去做实验去验证,或者去推翻这个假说。如果能够证明,那么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结构化思维,其实也是如此,定义问题是为了提出核心观点,首先认清决策者是谁,分清主次。再进行提出方案。接下来,对于方案的提出进行理由说明,或者是案例支撑。接下来,把所有相关人员包含进来,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把所有的(包括反对意见)竞争对手的意见都搜集起来,不断对自己的核心观点,或者选定的故事进行不断的验证,不断迭代,不断完善,接下来得出最终的方案。
方案的得出,最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摘录”“报告”等各种形式,望用统一格式,避免对同一问题陈诉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更多书评,请关注公众号:陈藤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