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放暑假的时候,下定决心买了电吉他。七月十五日从青岛回来,便开始正儿八经自学。练习整整一个半月后,终于能弹出几个小段,但整体的学习进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快。
整个学习过程还是有相当难度,至少我遇到了许多未曾预想到的问题。比如多年前练习小提琴的时候,我似乎从来没有刻意记过指板音,而那些音不知什么时候就安在了我的脑子里,如此自然而然,仿佛我一开始就知道应该那样。但现在我就做不到,或许因为小提琴只有四根弦,而电吉他却有六根弦,所以就更加复杂吗?无论如何,放到这六根弦的指板上,我确实难以把握,更别说很快就能牢牢记住,内心甚至有点望而却步。
更何况,练习本身也是一个极为辛苦劳累的过程。从小提琴到电吉他,两手操作完全不同,需要自己养成新的动作习惯。刚开始因为动作过于僵硬,手腕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导致某些关节转动时都会带来疼痛。当然这问题可能与练习量有关,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多,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最初的半个月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对着教材自弹自练。教材是个好东西,它让我大致理解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标识。但随后的一个月里,我便暂停了教材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更多的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乐理的掌握还不到位。
学习乐理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小学时代我学习小提琴,那时也考过乐理,但那过程实在很离奇。记得那时为了考试过关,培训机构带着我们集中上了三天课,但所教内容并不太理解,只能努力把老师讲的都认真记下来,到现在自然早已忘记。当时老师反复强调,他讲的内容在后面的考试中都会遇到,只要好好记下来,考试肯定没问题。
那个年龄阶段的乐理学习,纯粹是个懵懵懂懂的过程。虽然我认认真真记下课堂讲授的内容,但究竟学的是啥,我却基本不懂。每天更有兴趣的还是等着中午吃饭喝饮料,但伙食也不是太好,至少那时的炸大排实在没什么味道。后来的乐理考试更是搞笑,老师说,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走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借鉴一下还是可以的。就这样,我在笔记本和别人的帮助下,凭借着空空的脑袋轻松通过了幼年时代的第一场乐理考试。
幼年的考试过了关,但却给我留下了阴影,导致我至今仍对乐理怀有一些畏惧。眼下到了学习电吉他的时候,我就打算先把乐理放一放,努力把宝贵而仅有的时间投入到练两首简单曲子上。对我来说,这样的学习成本低、收获反倒明显,若是遇到不认识的谱记就赶紧跳到教材后面去自学,学成归来再继续往下练,如此现学现卖倒也有所成效。
总结来说,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驱动力。只要兴趣在,便自然懂得“拿来主义”,自然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想方设法取自己所需、遂自己所愿——哪怕学习过程再艰难再痛苦,只要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先前一切都可一笑了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