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传习录》学习第十八天(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学习第十八天(答欧阳崇一)

作者: 春来草自青53d3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22:12 被阅读0次

      读了几遍,完全没有感觉!就是觉得把之前的那些主张绕来绕去从不同角度来说。

      下面的内容完全从从网上摘录。做资料吧! 

1、良知与见闻

    致良知和其他知识(见闻)之间是什么关系?仅致良知就能有学问,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每个学习《心学》的人,无论承认与否,心底都有这个疑问。因此,欧阳崇一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

    承认致良知是为学第一位的东西,那么见闻知识只是致良知的功夫。良知不是来自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见闻都是良知的运用。如果舍弃致良知,那么求见闻知识就是舍本逐末了。

2、在良知上体认

        王阳明这里所说的“思”并不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而是“在良知上体认”,从“为善去恶”来拂拭自己的昭明灵觉的本体。同时,在他看来,衡量正确与谬误的标准,是“良知”的自明,“天理”的自发。这就是说,合于道德律的,才是“是”和“正”,而违背道德律的,便是“非”与“邪”。⫮

3、素其位而行

      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有见识、有学养的读书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就不是致良知。

4、先知先觉

      这里,王阳明回答了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先知的问题。他认为,存心先知是小人的行径,不是正人君子所当为。不要说去存心先知,即便有此一念头,就已经远离尧舜之道了。与其存心先知,还不如被人所骗,尚不失为善。不致良知,不能先觉,往往为人所欺。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实地用功致良知而自然地先知先觉。

《传习录》学习第十八天(答欧阳崇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学习第十八天(答欧阳崇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fz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