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笔记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笔记

作者: 云中瑞麟 | 来源:发表于2022-01-30 07:09 被阅读0次

    远远的背后带领

    安心

    110个想法

    推荐序

    >> 内省但不内疚

    自序

    >>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

    >> 当孩子被某事所困扰,或有高涨的情绪时(也就是处在问题区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

    >> 协助孩子的情绪流动,让孩子重新回到情绪与思考的平衡状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思考如何解决他所遭遇的问题的空间,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拿过来,

    >> 替他解决。

    >> 当我们遇到自己被卡住、处于问题区(被他人的行为困扰)的情况时,应该表达“我信息”,而不是指责他人的“你信息”。

    是挑战,也是机遇。

    >冲突也具备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冲突的双方有约定俗成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就会更加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对方。

    >> 冲突也具备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冲突的双方有约定俗成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就会更加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对方。

    >> P.E.T.不提倡家庭里任何一方有所牺牲。

    >> 问题归属就是当时谁有情绪、谁被困扰,谁就处于问题区。

    >> 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的那个片刻,谁被卡住?谁遇

    >> 到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要为此负起责任?

    >> 沟通的本质:没有对错的评判,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流淌。我们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相同或者不同。

    >> 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

    >>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获得那么多肯定与认同,可能就在于它鼓励人们做真实的自己

    >> 沟通是以关系间有爱的流动为基础的。

    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 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1. 中国式界限

    >>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 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

    1. 没有不乖这回事

    >>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 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 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

    2. 当孩子说“我害怕”

    >> 未被表达的感受会衍生成情绪,而情绪其实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在的能量。

    >> 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否定孩子的感受,都是在告诉孩子害怕是不好的。于是,表达害怕的通道被堵上,恐惧在孩子的身体里储存了起来。

    >> 那些生活中的不安和焦虑,追根溯源,其实都源自童年里“很小”的事情,源自那些未被表达的沮丧、紧张和害怕。

    >> ,接触被中断就会形成伤口

    >> 如果不想让孩子储存这样的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否定,帮孩子表达出来。

    >>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成为洪水猛兽的

    5. 有倾听,少执拗

    >> 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上学,我不想去弹琴,我不去舞蹈课,我不去练跆拳道,我不去上美术课……实际上,这是孩子进入问题区的信号,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与倾听。

    >> 当孩子被倾听、被看见后,他们通常会改变行为或重新做出选择,而不再执拗于原来的选择。

    6.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其发展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属于孩子的东西,如何处置、要不要分享,都要尊重孩子。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并感觉安全时,就会自发地分享。

    7. 看到真正的“洋葱核”

    >> 了解了问题的核心,双方就可以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来释放他的焦虑

    chapter 3 负责任

    >> 最常见的控制之一就是“为你好”,或隐性的控制——提供“帮助”。

    3. 做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父母

    >> 如果我们总是被卡在一些旧有的事件或情绪中,很容易就会把这部分经历投射到其他关系中,从而给关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4. 在亲密关系中映照出自己

    >> 孩子不是要不要离婚的理由,孩子承担不了那么大的责任,你的幸福是你的责任,不是孩子的。

    >> 如果不做好这次功课,以后我在别的关系中还是会重复这个课题

    5. 不完美,不妨碍成长

    >> “内省不疚”,我们可以不断反省,但真的无须内疚,在每个当下,你就是最好的你。

    >> 一开始肯定会犯错,该面质的时候不面质,该倾听的时候不倾听,甚至在那个当下,我们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高涨。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这就是最大的进步,如果能记录下来,并且进行复盘,错误就会成为我们成长的最大资源。

    6. 走出戏码,为现在的自己负起全部责任

    >> 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部的责任,我们才能在过往的土壤里开出娇艳的花朵,真正绽放自己。

    chapter 4 无伤害

    >>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2. 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 被暴力或权威对待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而大部分精神类疾病就源于低价值感。

    >> 所有惩罚和奖赏都会贬低孩子,衍生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 惩罚与奖赏是权威的两种形式

    >> 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

    >> 如果有一天他有了孩子,要么重复使用权威,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非常宠溺。

    >> 礼物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如果因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礼物,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做到了才值得,如果做不到,做得不好,就不值得。

    >>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

    5. 寻找消失的愤怒

    >> 抑郁症是情绪累积得太多,我们再也无法抑制住,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深陷其中,最后只能任由这些情绪主导自己。

    >>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下的感受升起,如实地表达,让这些感受完成自己的旅程,而不是因不被表达而卡住、堆积。

    6. 孩子的释放型与试探型打人

    >> 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到底是什么。根据我的观察,内在动机有两种:一是释放型,二是试探型。

    >>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 通常孩子表达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会被评判或贴上各种标签,“不乖”“不孝”什么的。如果一直不被允许,孩子就会压抑情绪。

    >> 保有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有如保护他内在的纯净与流畅,不被压抑的情绪覆盖,不用去背负日渐沉重的情绪包袱,或渐渐关闭自己的感受。

    >> 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界限,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内在会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才会一再通过打妈妈的方式进行试探,想要知道妈妈的界限在哪里。

    >> 一个有界限感的父母,就像给孩子提供围栏,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 如何让孩子知道界限呢?其实这位妈妈对孩子无端打自己的行为是不接受的,她需要做的是如实告诉孩子她的感受,非责备且内外一致地表达。

    8. 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

    >> 我想通过道歉来消除自己的不安,让大家看到我也是一个受害者,我不是故意要这样的。

    >> 最好的道歉不是“我错了”,而是深深地知道我的行为曾给你带来什么。真正的道歉更像一种告白,跟他人分享我们的反思和领悟。真正的道歉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我才如何,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真诚的弥补。

    chapter 5 一致性

    >> 假装的背后是恐惧,恐惧真实的自己不够好。

    >> 真实的自己不够好,所以开始假装,但内在又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痛苦。

    >> 当一个人越真实,纠结就越少,力量会更多。

    1. 做真实的父母

    >> 咬指头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心中焦虑

    >> ,孩子不需要一位完美的母亲,但他需要知道真相。

    >> 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去指责妈妈,他要的是一个真相,让这件事情在他心里得到一个了结。

    2.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

    >> 从脑到心是最遥远的距离,明白容易,付诸行动却不容易。

    >> 她不但反省了,还做出行动,这是真正的了悟。

    3. 无条件养育是一种邀请而非要求

    >> 对于无条件养育,凯蒂说:“那意味着他(孩子)不欠你任何事情,你也不是为了他的缘故。你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你自己。

    >> 你这么做,仅仅因为你爱他们,而且因为那么做时,你才会喜欢你自己。

    >> 如果我们带着条件、目的来养育孩子,那不就是交易吗?这是哪里来的恩情呢?

    >>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 情绪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父母要尽可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 而无条件的爱,更多的是指我们内在持有的态度,而非在外在呈现一个虚假的自己,做真实的父母,本身就是对无条件的爱的实践。

    4. 养育的初心,爱还是恐惧

    >> 养育的初心,爱还是恐惧

    >> 我问她,你觉得孩子停下来不敢再碰,是因为什么呢?很明显,是因为恐惧。

    >> 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需求、自然后果、暂停时间、按时喂养、温柔而坚定等方式的背后都是恐惧。

    >> 出于恐惧,父母通过这些方式实施隐形的权威和操控。

    >> 是不是恐惧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带着权威来使用这些方式?如果带着权威使用,那么其背后就是恐惧,因为驱使父母使用权威的最根本原因往往就是恐惧;反之,则非恐惧。

    >> 绝大部分父母在使用权威时,都是源自内在的恐惧。有些权威明着使,比如打孩子;有些权威暗着使,比方上一篇中提到的“为你好”。

    >> 如果你跟你的先生提出某个需求,然后不管你怎么说,不管你的情绪如何,你的先生都笑着对你说“不可以”,你会如何?

    >> 大人之间肯定不会把这种方法用在彼此身上,那为何会对孩子使用?因为那一刻我们在使用的就是权威

    >> 我在这里说的,是父母出于某种原因,对孩子使用权威,刻意让孩子感受恐惧,希望孩子因恐惧而停止做某事,利用恐惧来操控孩子,是刻意而非自然发生的,与前者是不同的。

    >> 奖励也是权威的一种。

    >> 一般我们只会对孩子使用奖励,其实就是在使用权威。

    5. 一致性沟通,不再做烦躁的妈妈

    >> 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可以使用倾听的方式回应,不否定,帮助孩子的情绪流淌。

    >> 不能接受孩子的要求时,使用面质性我信息,表达事实、影响及感受,不责备批判对方。

    >> 一看孩子情绪越来越高涨,赶紧换挡倾听,继续给他情绪流淌的机会。

    chapter 6 自我调整

    >> 自我调整其实就是面对自己压抑或逃避的情绪,审视自己持有的信念,走出各种戏码,活在当下。

    1. 拥抱情绪

    >>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愤怒能帮助我们守护好自己的界限,悲伤能让我们更接近爱和慈悲,而恐惧能让我们远离危险

    >> 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如果一个人总是压抑负向的情绪,他就很难快乐和喜悦。

    2. 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力量

    >> 我们在心里用“遗弃”解释所有人的离开。更吊诡的是,现实常常服务于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心想事成,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戏码。

    >> 现在的你、成人的你是不可能被遗弃的,没有谁能遗弃谁,因为你不属于任何人。

    >> 真正的给予就像创造,是扩展和加强。

    >> 因为我有,所以我可以给,借着每一次的给,我都是在创造、扩展和加强我的有。

    >> 匮乏其实就是一个幻象。对于没得到的部分,你却认为你应该得到,因而产生匮乏感。放下这个应该,回到实相,便不再有匮乏。

    >> 这个工具其实就是四个问题,以及几个反向思考。

    >> 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第二个问题,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第三个问题,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第四个问

    >> 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是怎样的?回答完四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向思考。

    3. 驱逐心魔,看见真相

    >> 那种痛苦是难以名状的,现在想起来,其实不是因为那个人离开了我,而是因为那个人的离开触碰到

    >> 我的一份很深的伤痛:我是被遗弃的。

    5. 你是受过伤,但你不是受害者

    >> 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或许她的先生也跟她一样,有他自己的需求,在等待她的关心。

    >>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爱。当妻子们沮丧于先生对自己的不理解时,或许先生们也在为同样的需求不被满足而深感挫败。

    >> 一个人不会做对他没有好处的事情,他这么做,一定是从中得到了好处。

    6. 你是要对的,还是要幸福

    >> “你说得对”推动了我们沟通的进行。

    7. 转化抱怨为创造力

    >> 真正的自由,或许不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我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 生气的本质是失控,也就是说当我们操控失败时,往往就会愤怒。

    8. 协助孩子一起转念

    >> 当孩子被念头卡住时,用反躬自问帮她看到事实,从而走出困境。

    点评

    认为推荐

    教育或陪伴孩子需要耐心,更需要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先得自己够好,才能引导孩子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lq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