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作者: 我本为旭 | 来源:发表于2017-08-23 22:09 被阅读361次

马上就开学了,这个学期我带五年级的语文课,还想往常一样,在新学期之前我要提前在家翻翻课本思考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选自林海音的《窃读记》,不过此《窃读记》非彼《窃读记》,人教社大刀阔斧将原作拦腰斩断,让《窃读记》失去了本来的面貌,让人读上去匪夷所思,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一`课文里失去了窃读的滋味

我们先来读一遍课文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应该是理解全文的一个关键。但是我总觉得在课文里读不出令人惧怕的滋味,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理解就更匪夷所思了。现在书店是欢迎孩子去阅读的,为什么林海英在书店里读书像是做贼一样,而这个贼好像还是自己把自己当贼看。很令人费解,那是因为课文里仅仅保留了作者对自己的窃读时候的心理描写,而删除了窃读的客观现实,就让我们不知所措。

我们看原文中的这段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有没有感觉到自尊心被深深的刺伤了。

这是作者窃读的滋味。一方面自己爱读书,一方面因为没有钱买书,而不得已在书店里窃读。被书店老板的一句话刺伤了自尊心,但依然禁不住书的诱惑,选择其他的书店继续阅读,这种滋味是又快乐,又惧怕。这是真正的窃读的滋味。

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不是要表达自己这种偷偷摸摸的窃读的滋味,还是另有其他呢,看了上面的片段,你有是否关心作者能否找到一间可以让他免费读书的书店呢?而这一部分的内容竟然也被人教社删减,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方面。

二`爱的温馨也丢了

我们还是先来看课文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课文到这,戛然而止。看上去好像很完整,这里体现的编者的意图是要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但是这与作者在原作中的意图是有差距的。作者在原作中虽有对阅读热爱的描写,但是她的本意并非如此。我们来看原作。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在原作中作者表达的是“在爱里长大的”,而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已经被人教社全部砍去。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终于有人肯愿意让作者免费阅读,虽然作者并没有写这个人是谁,可见这个人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是这个陌生人多加留心了作者经常来书店看书,知道了作者的穷困,无钱买书的窘迫和难处,他愿意让作者在此免费看书,并且还为她留书,这与作者前面遇到的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用言语伤害了作者的自尊,一个用行动温暖了作者的作者内心,这让作者明白了,“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窃读记》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我们很难在体会到作者当年窃读的那种复杂而独特的滋味。但作者在原作中表达的丝丝浓浓的爱意却经久不变,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爱,都值得让我们怀念一生。

另外,说这些目的还是想让老师们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作者的用词和心理描写来感受作者的叙事技巧。这是语文课的最终落脚点。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相关文章

  • 2018.03.08窃读记感想

    窃读记 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窃读多么快乐,我吞食着智慧...

  • 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马上就开学了,这个学期我带五年级的语文课,还想往常一样,在新学期之前我要提前在家翻翻课本思考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

  • 窃读的滋味

    窃读的滋味 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 刘大玲 331500 前不久,我教学林海英女士的《窃读记》,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我...

  • 2018-01-22

    思维导图《窃读记》

  • 2018-01-22

    刘熙婷作品《窃读记》

  • 2月7日 8日作业 - 草稿

    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窃读记》 《》

  • “窃读记”

    注意注意,此“窃读记”非彼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至于是什么内容,你不妨往下看。 今天下午,我要去画室...

  • 窃读记

    在暑假里,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看一本书,使自己更快地进入梦乡。可是这次不知道是怎么了。 那天晚上,我还是和往常一样...

  • 窃读记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林海音小时候在书店里蹭读的身影吧。借了林海音的题目,我今天要讲的是我和我的孩...

  • 窃读记

    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星期六下午,我来到新华书店,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跨进店门,我避开左边的收银台,从右边 绕了个...

网友评论

  • 56d6597055b6:赞同你最后的那段话
  • 56d6597055b6:编者毕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所以砍掉了原文大段的文字,使得文章浅显易懂。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会像初中生高中生一样想得更多更深,思想也更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初高中的语文课文基本没有删改,都是原文,因为他们已经看得懂一些事情和文章的内涵了。很多小学学过的文章被删改了但是初中仍要原文照搬地再学一遍。鲁迅的故乡就是一个例子。在六年级的课本中,编者删改掉了大段内容,只留了童年时期的美好的少年闰土。但在九年级的课本里,文章原文展现给同学们再学一遍,此时学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了。毕竟小学生阅历还少,编者也是有充分考虑的。再者是一个篇幅的原因。然后,窃读记这篇课文编者最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和宝贵性,还没有考虑让同学们接触社会中的事情,估计你把原文给他们看他们反而要问为什么书店里不能给孩子们看书,这个解释起来很烦的,你总不能说他们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吧。太早让孩子接触社会的一些事情不好(也可能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了。)当然了后面的书店阿姨的爱是好的正能量的一面,但这个还是需要前面书店老板的衬托铺垫的。还有啊,小学的文章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还是不要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深刻地思考了(毕竟课文摆在那你也不能去删改)
    班门弄斧了。
    我本为旭: @刘千里 👍
    56d6597055b6: @刘千里 毕竟是原文啊,作者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文字,故事性更强。对比着原文读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f505a2597e33:编者小看儿童思维能力了,孩子们对比阅读后,更喜欢原文。

本文标题:失去了滋味的《窃读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mj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