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宗羲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提起“天下为主君为客“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阐述:”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个早期的 “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在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下和没有任何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得出来尤为难得。所以黄宗羲还有一个“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为了纪念他对于后来反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第一次认识黄宗羲是因为一个定律。关于土地税收制度的“积累莫返之害”就是每次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的每次完成一次土改,农民的负担先是减低一些随后就比之前更厉害。现代的学者统称为黄宗羲定律。2003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说中国土地税收改革一定会逃离出”黄宗羲定律“怪圈,2005年人大的时候就取消了农业税。至此黄宗羲定理对于中国农民将不复存在。
黄宗羲在历史上不是因为这些而存在于历史之上,因为这些东西在古代封建专制集权下是不允许存在的。他的留名,我觉得更因为骨气,如同伯夷一样采薇而食,饿死不吃周粟的气节。这个在封建社会提倡的忠孝两全,黄宗羲都做到了,所以在历史上名气很大。
黄宗羲的孝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天启年间的御史,为官廉洁,秉性耿直,因为是东林党的缘故,得罪了魏忠贤,不久又被捕下狱,受尽酷刑,含冤而死。当时黄宗羲只有16岁,他知道父亲含冤而死,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不停的筹划,想要除掉自己的杀父仇人。历经三年,在他19岁时的时候黄宗羲决定复仇,黄宗羲袖子里藏了一把铁锥就进京刺杀魏忠贤。恰好赶上朝廷收拾魏忠贤,于是他上书皇上,请求诛杀魏党余孽。
在黄宗羲与魏忠贤当庭对质的时候,黄宗羲面对杀父仇人敌按捺不住自己压抑3年的怒火,掏出袖子里的铁锥向许显纯刺去,并拔掉崔应元的胡须。待一切尘埃落定,黄宗羲率领惨死忠臣的后代,在冤狱大牢之前用崔应元的胡须为父母的亡魂设祭。这一系列的复仇行为为年少的黄宗羲赢得了“姚江黄孝子“和”忠臣孤子“的美誉。
但这些除奸平兔的一系列事件并没有让衰弱的明朝重新振兴起来。不久李闯王进京,崇祯皇帝 “身挂东南枝”,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大明王朝。紧接着,女真人的铁骑踏平了长江以北又以南。
「黄宗羲的忠」
有血气的黄宗羲自然揭竿而起,黄宗羲和他的两个弟弟,也组织了斗志高昂的将士们,志在光复明朝。可惜失败了。到后来,到处是清兵逮捕黄宗羲的布告。为了逃避追捕,黄宗羲携带家眷逃往剡中,躲进深山。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于自己这所有行为的不后悔。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费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黄宗羲作为明朝的遗民,清代的叔齐伯夷,我们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直到清朝建朝十年他三次被通缉,还在联络各方面准备反清复明。终究看清了事实,十年后黄宗羲返回家乡,将全部精力用于论道治学。很快在学术上又声名鹊起,风靡天下,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邀请他讲学。清政府也开始极力拉拢他,以显赫的地位诱其入朝为官,巩固清朝的统治,但他拒绝了。在清朝建立后的50年间,政府屡征屡辞,也从未出面,可以说是始终没有入清廷一步,布衣终身。
1695年,黄宗羲死前,他给自己造好了坟墓,安然的等死,临终时遗言如下:不做佛事,不做七七,凡是鼓吹、纸幡、纸钱之类的东西都不准使用。他不信鬼神,也不愿落俗。这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大隐”,也离我们而去。
繁华落尽,古树干枝。
我仿佛还清晰的看到黄宗羲说出那句“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的英姿雄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