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29156/012c081e123583dd.jpg)
今天,是第60天,研修进入新高度————“自行了断”。等了一上午也没见老师发作业内容。却发现一些同修已经有提交作业了。这就是差距啊!我还在思维定势的作用下等待老师一二三罗列作业呢!再反复看一遍老师文章中图片下已经标明:仔细看第五章。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是为了发掘大家学习的内目的,去掉依附着老师才能学习的惰性,保护大家的好奇心吗?
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例如,幼年打球只是为了“好玩”(内目的),长大后进了国家队,打球成了为国争光的手段,赢球成了外目的。胜败关系国家荣誉,这个外目的太强烈了,内目的往往趋于消失,球员可以完全体验不到打球的乐趣,反而感到十分紧张。如果打败了,更可能只是感到苦恼和沮丧。
这样的解释,几乎适用于所有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29156/c48e3337e739741f.jpg)
一次陪孩子上钢琴课,刚出单元门口,迎面遇到曼曼的妈妈急匆匆的走过来。我说:“曼曼妈,孩子上课呀?”她捋一捋凌乱的头发,面色焦急的说:“是呢!我们在你们后边上课。”快步走去安上电梯钮。我打趣地说:“你这着急跑头里,也不是你学琴,孩子呢?”“哎!别提了,这不是迟到了吗,老师该等着急了,我先去给老师报道去。我不和你说了,电梯来了,改天聊啊。”电梯门合上了,我摇摇头忍不住笑了。和孩子慢悠悠的走到小区门口,才见到曼曼拉着书包边走边耍,徐徐前行。
曾几何时都是孩子求着家长要去上课,发誓一定坚持好好学。因好奇想学习这是内动机,家长觉得学习就得有收获有衡量能力的标准,因此要进行考级、比赛之类的活动,这是外动机。从好奇到厌烦,孩子的学习态度由迫不及待要学习,到“孩子不急,家长急。”的转变,怎么造成的呢?是外动机大于内动机了,孩子的积极性降低,好奇心被摧毁。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于认识到的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中都会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的动机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那么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29156/ed4bffaef1bd9d0c.jpg)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生活中有太多失去兴趣 ,没有爱好的人,浑浑噩噩的完成一生。曾经的学霸,眼看该高考了却辍学,对学习失去兴趣了;高考结束报考志愿却不知道如何填写,除了学习自己都搞不清楚兴趣和特长在哪里;没有长远目标,跟风填个热门,真的开始学习了才知道并不是自己擅长的专业,硬着头皮坚持学完毕业,毕业就面临的是待业。不禁想说,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是在“育人”还是在“驭人”?若是学习只是为了训练,考级,升学,考试。那么,童年与青春的丧失,将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孩子们积蓄的负能量,将来会以什么方式释放或转移?
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说:“身为家长,但愿我们的工作不是把爱读书的孩子变成只会答题的书呆子,不是勤勤恳恳地指导孩子磨铁杵,甚至干脆自己动手去磨。孩子手里的那根铁杵,本是上天赐予的宝贝,可以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无限延伸,至少也可以制成很多根针,现在却被我们磨得只剩了一根针。”
亲手剪断了孩子的梦想翅膀,却还想他飞翔,我们是在帮孩子,还是在毁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