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4 周二 阴天➕雨天➕晴天
忙得真没关注什么天气,好像下了雨,似乎也出了太阳,又觉得晴天已经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
忽而周二,明天周三,忙得脚不沾地,却十分幸运,听了两节半课。
上午赖校帮我梳理了一下课堂流程,从课标谈起,立足文本,重新设计,大纲就出来了。
沟通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第一次听吧,觉得成果很重要,阅读一定要有成果的展现,那一节课就往成果方向设计咯!
第二次听,聊到分享与交流,要回到文本,那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次听,才明白什么是分享交流课。弯弯绕绕,都离不开语文,不能上成表演课,不能上成成果展,不能停留在表面分享。
几个关键信息:分享的维度——扣住整本书,即面;交流的深度——聚焦核心内容,即点;思维的辨析——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即辩;环节的清晰——串成一条线。
理论层面的清晰,能更为清醒的观课,承赖校之厚爱,又偷溜进了章贡区听课。
在大师的引导下,我听课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思辨性,其中有两节课我认为有体现。
一、《稻草人》中的任务二活动三的环节是讨论为什么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不好的童话结局会更多,而引出任务三:逆转童话人物的命运,想邀请谁来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只听到半节课,设计妙。
二、《非洲民间故事》环节“辨——善恶是非”,设计了民间故事角色卡,分了善和恶两类完成卡片。主题选的很好,但是形式还是停留于表面了。
其他环节都是类似,有个环节“赏书签说人物”还是让我耳目一新,我觉得我的课也可以用上。
开场白亮点:用小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快速找到那个与众不同的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