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学生状况百出,不由得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A班长期以“坏名声”在外著称,B班则是“三好学生”的典范。
A班课代表很负责,很给力,每次作业的布置与检查,背诵与默写,反馈都很及时。但是,三分钟热度的他们,后期却让人有点失望。在开学时,他们的学习势头很足,作业完成、背诵及默写都很积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们越来越懒了。
只要是老师没有布置的,没有检查的,组长“不干活”,不监督,不检查。课代表也有点松懈。组员看到大家都这样,于是,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了拖延。只要一日没被发现,就一日不闻不问。
有时不幸被老师抽中了,那就只能厚着脸皮被老师骂了。艰难地熬过被骂的阶段之后,就是雨过天晴,没心没肺地去篮球场打球了。第二天,继续被骂。哪怕被罚也没关系,当场答应会做好,转过身就忘得一干二净。等到要检查时,一脸懵逼地看着你,“啊?要做啊?我怎么不知道。”
他们就是这么天真、这么可爱。
你说,能如何?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这些金贵的小可爱,让你真的是“欲罢不能”。
如此循环往复,该如何是好?
你说,给他们上思想政治课做引导吧,次数也不少。偏偏他们的脑回路比较奇特,每次都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下课后,又回到没事人一样,转过身就忘。那又有何用?
除了仰天长叹,似乎只能天天给他们当监督员才行。他们的自制力还是太差了。
B班课代表抓落实,非常严格。并且完全按照班规来,不留一点情面。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人情可讲。该罚时,也绝不手软。有时罚得比老师还重,看着这些犯规的学生,心疼他们三秒。
接触得越久就越发现,他们这种自律的氛围,得益于有明确班级班规,班干部、课代表严格执行,每日一汇报,每日一提醒,每日有监督。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给予班干部、课代表极大的自由权限,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效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
让每个人都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不可以触碰,哪些会得到表扬,哪些会得到惩罚,让所有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此,他们才会令行禁止,知道规矩。长此以往,自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时还能影响他人,打造属于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A班与B班都是一样的起点,可是在半途B班就已经远远地超过了A班。不得不说,其中的自律与规矩,才是促使他们拉开差距的最大缘由。
所谓惯性,除了自身家庭的影响之外,更多的还有集体环境的影响。
自律与偷懒并不是所有人最开始的选择,而是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当你在学生的心里投下了一点影子之后,学生就能把它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两种结局,一种把偷懒当成家常便饭,一种把自律当成人生信条,最后会走向何方,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啊,不是你选择了它,而是它在选你!可惜,你没有被选中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