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六,可以心安理得的把时间留给生活。妈妈说天冷了没有带够衣服,碎碎念了好几遍北边新开的那个大商场里有很多大妈可以穿的衣服。自然而然地,以孝女自居的我当然要满足母亲大人这个买买买的需求。
“从哪里逛起?”我问。
“就从这家开始吧。”我们乘扶梯上了二楼,左手边正好是一家女装店,看起来目标客户群是四五十岁的女性。
“哦,好啊。”
大概是因为这个商场的定位相对高端,里面的衣服价值不菲。所以每家店的销售员都极其的热情。不一会儿,店家就手提四五套衣服让妈妈试。
“阿姨,您看看这件!”
“这件不行,我不适应这个颜色,绿色穿的跟老婆婆一样。”
“我妈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比如红色之类的。”我在旁边给小姐姐助攻。
“那阿姨,您看看这件!”
“这件不行,这件衣服太长了,我个子又不高。”
“那,这件?”
“这件好看啊,这件哪里好看了。”
。。。
“阿姨,衣服您得上身试,我们店里几百种款,不可能找不到一款可以适合您。我跟我妈妈也这么说,你逛街得到店里去看。一眼晃去就说没有合适的怎么买得到合适的衣服呢。”
“妈,你就试试嘛,来都来了。”我继续帮腔。
“我说了不好看,那就试试这件吧。”妈妈终于勉强穿上了一件。不幸的是,这件真的不怎么样。
“你看,我都说了不好看。走吧。”妈妈把衣服换下来,扭头就走。
“妈妈,再看看别的。”我追着走出去。
“这家店不行。”
后面我们继续走了五六家店,它们都遭到了同样的待遇。有的店妈妈走进去扫了一眼,有的店就隔着展示橱窗,妈妈就给某家店判了死刑。
这回换我着急了,“妈,你是来买衣服的。不试怎么知道好不好。”
“那家店没看到合适的。”
“妈妈,你一眼能把一家店的衣服都看了?”我一阵崩溃。
逛了一圈,当我们来到一家以红色主打的店前,妈妈突然加快了脚步。
“上次我来这里,就是看到了这家店。”妈妈说。
“哦,那太好啦。看看有啥合适的。我在旁边拍两张照片,你换好了叫我。”
十五分钟之后,妈妈喊我走。
“没看到合适的?”
“没有。之前看到很多红色的大衣,我觉得怎么着也能挑到一件能穿的。谁知道都不行。”
“你都看了?”
“那肯定是觉得好的都试了。”
最后,我们的一日购物之旅以妈妈在我的劝说下,细致的逛了几家店后,挑上了一件绿色的及膝棉服结束。注意,是绿色。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判断,都不是基于事实的,而是,感觉。我感觉红色的比较适合我,我感觉这家店没有适合我的衣服;我感觉这篇文章我通读了,写的很好;我感觉我对自己的工作已经游刃有余没有进步空间了;我感觉这个商场建设的非常有设计感。。。
如果你再接下去问一问,这家店的衣服你一件件试过吗?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是哪个部分或者哪一段论述让你印象特别深刻?你能把自己认为游刃有余的工作方法总结出来分享给你的同事们吗?这个商场的什么地方的摆设让你把它定位为时尚?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会突然发现,对于这些问题,自己有些根本没有答案,而偶尔有的那些答案总是很单薄。
我们确实无法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条分缕析,毕竟生命与时间有限,而宇宙浩渺无穷。但是,我们是否至少应该对自己负起责任,尽可能在有限的时光中追求最深刻的真实。我时常看向大街上的人,他们的表情看不出喜乐,眼睛多是暗淡无光。如果不给生活投以注意,将内心世界与真实相连接,让感觉左右了心智,生活的滋味向何处寻?
最近开始码文,开始拍照,让我对这件事情体会的无比深刻。
过去,我常常觉得自己很牛,在一个小圈子里做出了成绩。当我试图把那些在我脑袋中的想法变成文字,串起来写成道理时,我发现可以写的内容真的没有那么多。当你希望可以概念化经验的时候,你需要提前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里尝试更多可能的角度,你才能够更好地丰满理论。
以前读东西,总是图快。一目十行。为了能够让自己看过之后觉得自己还是有收获的,总是强迫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记忆一些标了重点的句子。不过那其实也是一种浮躁后的自我安慰,因为论点记住了,但是你并没有认真的阅读作者立住论点的那些依据和逻辑的起承转合。
当我举起相机,想要抓拍周围的亮点。我才发现,原来一些建筑带给我的某些感觉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写作和拍照,让心慢下来了。有机会让平静的心指挥着大脑去透过感觉看到真实。
这个过程不应该仅限于写作和拍照时。应该把这种体验尽可能多的扩展到平日里的各项活动中去。碰上着急的事情,拍个照,在火气上头之前,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事儿?碰上要做的项目,除了看deadline,还可以拍个照,看看这个项目本身的节点安排。碰上家人无理时,也拍个照看一看,或许就有其他的看法了。
不要让心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被感觉隔断。你存在的每一个时刻,都去凝视真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12298/9c8b5ac348252db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