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周老师拉进写作群。
说心里话,机会难能可贵,我却不懂珍惜,整天游离在外。
我不参与点评,不发文,不说话,也不看任何群消息。
那时,我迷失在头条的写作里。天天为迎合读者胃口绞尽脑汁写文,然后,为或多或少的阅读量而或喜或忧,心神俱疲。
加之,手机里微信群繁多,整天像烟花一样闪烁。周老师的写作群,淹没在了群海,我根本无暇顾及。
这一股山泉,清亮,甘怡,温润,我却任其默默流经我旁,不曾掬一口。
我想,是我太过急功近利。这实在是辜负了周老师的一番苦心与好意。
写作,是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同舞?与自己共叙?不存在的,我通通与这些体会绝缘。
有的只是追名逐利驱动下的渐离初心的文字拼凑,既劳累,又不快乐。
一天,我被燕儿拉入另一个写作群,其实也是周老师写作群的子群。在这里,燕儿告诉我,我可以到简书写作,这里的写作氛围相对轻松。没有头条的喧嚣,我们可以专注写作。
受燕儿的启发,我在简书发了一篇《写作初心,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回》,并且将它发到群里。
周老师竟然为我赞赏,并且留言:
觉悟了。继续努力,挑战日更。
寥寥数语,既有对我的肯定,又有期许和鼓励。
作为一个在写作路上,无限迷惘之人,这赞赏,这激励,无异于天降甘霖,将我荒芜的内心润泽。自此,心中又升起一片绿洲。
开始挑战日更。
燕儿,一双慧眼始终关注着我,让我及时调整写作方向。
周老师和燕儿,数次鼓励我在群内点评同学的文章,可我迟迟不见行动,尽管我知道点评对于写作者的意义。
自己为什么不想参与到点评中来?我反思,大概有三:
1、确实有点自卑,怕自己点评不好。
2、自从更正方向以后,好像都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将之诉诸笔端。等到成文,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其他的事,似乎力不从心。
3、根本就走不进别人的文字世界。
尽管燕儿针对我的问题,专门就如何点评别人文章而生成了一篇文。从题目到构思,从内容到立意,从语言、标点到结构,都有涉猎,内容详实,干货满满,颇具操作性。可谓点评的教科书。
我读后也是倍受鼓舞。可雷声大,雨点小,在点评上,我还是迈不动步。总觉得面前有难以言说的重重障碍。
也许,是契机未到?
也许,是我太纵容自己?
我不想再去强迫自己?
就如写作,我强迫自己写些迎合读者却毫无意义的文,最终倒了自己胃口,得不偿失。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接纳着自己的状态?
彼时,点评的困难在我眼中,就是一座大山,还没翻越,我已被自己吓倒。
今天早上,看到燕儿老师在群里召唤,说还有几个同学的文章还没点评,谁来点评。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突然来了兴致。何不小试牛刀?
于是,披挂上阵。
我倒着往前翻到了最近的@知行合一【李兆伟】的文。仔细阅读,写下我的点评:
我斗胆来点评,同时锻炼自己。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首先说你文章的优点:你的文章逻辑很清晰,写出了周老师建群的初衷以及群的发展。群由开始的万分活跃,到后来差点解群,总之是一波三折,最后还是因为不舍保留了下来。由此引发你的感恩,表达你的愿望。全篇行云流水,读来很是畅快。缺点就是,有个别地方用的关联词不是很恰当,还有一些错别字。结尾是否应该切一下题: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然后,翻到@宁静致远 的文章,点评如下:
你的文章读来确实有宁静之感。你的宁静之感如约到来,作为读者也由衷为你感到高兴!只是我觉得你的文章语句有些重复啰嗦,比如说,第2、3、4自然段都还可以精炼一些。有些成语用的也不是很恰当,比如“镇定自如”可否改成“波澜不惊”?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点评方知点评的难。
说轻了吧,怕隔靴搔痒;说重了吧,又怕打击积极性。
不过,我本不是老师,只是一个写作的同行人。我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正确,权当给文友参考,给自己历练。这样一想,也就释然。
卸下铠甲和伪装,才发现,做真实的自己,最轻松;做诚实的自己,最惬意。何必思虑太多,只管尽情写作;何需顾虑太繁,只管大胆直言。
我发现,当我静下心来,去品读别人所写的每个字,每个标点,每句话,我实则也跟着写作者亲历了一遍写作过程,体会了写作者的心路历程。
徜徉在别人的文章里,欣赏优点,反观不足。
这真是一次奇妙之旅。前所未有的美妙感觉遍布全身。
以前,看别人的文字,我最多走马观花,浮于文字表面,读不进去,看不深入。
而现在,我居然也可以看进去了!我可以,我能行,我做到了!
感谢点评之旅带给我的独特感受,送给我的特别礼物。其实,这件礼物老早就放在那里,我迟迟不愿去取,尽管旁人一再说它有多么美丽迷人。
不过,不亲历,不亲自打开,又怎知其中美妙?
点评,可谓是我们写作者前行的拐杖,登高的梯子,上升的飞行器,有助我们前行更稳,站得更高,飞得更远。何不多用用?
点评前,我认为点评于我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而真正参与点评后,才发现,它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
跨越一座山,还是戳破一层纸,全仰仗了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其实,好多的困难,都是我们的臆想和预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