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欣赏一种人,就是可以把故事信手拈来的那种。不管是自己的故事也好别人的故事也罢。口吐莲花,好像用的不妥,大抵是这么个含义。在我看来,有这种能力和境界的人要么是经历了很多事,要么是看了很多书。而这两种人都深得我的青睐。所以我喜欢大冰,喜欢那个有一堆故事的男人。很多人说他过度消费年轻人。他把年轻人可望不可即的生活描绘在书里,让年轻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我从来没想过他的目的是什么。也不屑去想,知道故事是假的又如何,知道他在欺骗又如何?没有意义,听他说故事的当下,我收获了感动,看他的文字的瞬间,我看到了希望。就这够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要去找原因,不要去追本溯源追求真假。你享受了过程就已然是最好的结局了。
昨天听了于丹老师现场近乎半个小时的鸡汤,虽然此时此刻我已经忘了鸡汤的内容。当然,不是因为她讲的不生动,也不是因为她讲的不深刻。相反,她讲的非常好,鲜明的主题,递进的论证,恰到好处的故事点缀,一气呵成。她娓娓道来,柔软中透露着一股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折服。是啊,究竟要多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做到这样?我没办法去计量。但是我知道,那是我难以企及的高度。借用于丹老师的小故事:同一片山区挖掘出来的石块,有一些被砌成了石阶,有一些被雕塑成了石像,被砌成石阶的石块一直心有不甘,于是质问石像,为什么同属一个山体,同时被开采,它们只能被人们踩踏,而石像却可以享受人们供奉的香火?石像回答,因为开采后,相比于石阶简单的塑形,石像却经历了千锤百炼。这就是原因,简单明了。得到与付出是成正比的。
回家后跟朋友闲聊,聊到她对一个偶像从迷恋到讨厌的心路历程,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去强调这个偶像身上的闪光点,但似乎无济于事,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我突然如鲠在喉,也在刹那突然明白了些什么。镁光灯下光鲜亮丽的明星们。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他们,追崇他们,大概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大多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无法在自己的身上实现的期许,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期许,转而形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要求。我们容不得被辜负,容不得有一丝与自己的期许相背离的差错。有人说,活着就是背起一张叫做梦想的床,满世界的找可以休息的地方,我们可以为找寻幸福,找寻快乐义无反顾奋不顾身,但是为什么要因为找寻痛苦与不如意头破血流呢?欣赏一个人,仰望一个人,不是通过你对他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了解与熟悉去判断你欣赏与喜欢的程度,而是你是否有因为这份仰望去影响与改变自己,这才是欣赏与仰望该有的力量。不要去过度解读所谓偶像的意义。在这个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该保有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与态度,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人,保持内心深处那一份美好的纯真与认知,才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而偶像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是这个方向的尽头我们期待的样子。
有人问林清玄先生“为什么草木无心,却可以活得那般无忧无虑?”,林清玄先生回答说“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无心?你觉得人有心,那人的心又是什么?如果你能做到草木般无心,自然也可以像草木般无忧无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渔,焉知渔之辛?目之所及毕竟有限,这个世上有太多我们不知道,也没办法知道的事。不要做一只困兽,大森林总归有属于我们的一片乐土。做好自己,把握当下,总有一天,我们能够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