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随笔:存在之惑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10:1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该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随笔:存在之惑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初闻此语,正值青春年少;再思其言,已是人到中年。彼时觉得这句话很深刻,以为只有我们感知到的对象,才真实客观的存在过;惟有其客观存在,才能被感知。所以常自以为是地与同窗或者舍友中的唯心主义者辩论,甚至暑假在家中跟宿命论色彩浓厚的母亲争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对方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以一阵沉默或慈祥的笑容而告终。而我则像伊索寓言里面那只斗败了狮子的蚊子一样,得意忘形地吹着喇叭凯旋,不料却撞在现实编织的网上,等彻底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海滨随笔:存在之惑

    人到中年,遭受过一些挫折打击,才明白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其中蕴藏着多么丰富而深刻的玄机与无奈!经历过许多人生风雨之后,才发现萨特的存在即被感知,其中有多少绝望的选择与令人质疑的理性!首先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而感知的手段与方式、途径及种种受限的因素,更是疑雾重重。我开始质疑:不被感知的事物,就真的不存在吗?凡是存在的事物,就一定能感知到吗?加缪与卡夫卡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存在的荒诞。海德格尔煞费苦心地用时间定义存在的属性,用虚无与存在的对峙来反证其逻辑的合理性。读叔本华与尼采的时候,才真正地回归到人的主体性。

    但是现实的魔幻与荒诞,却最容易让人的主体性丧失。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发现人的存在被精神分析学定义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意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机制,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认为我可以追求一切我需求的事物,没有边界没有禁锢。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给本我增加了边界,我追求的事物需要符合周围环境的逻辑,需要用被周围认为合理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超我遵循完美原则,需要超过我,本回过头来审视我,或者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最求完美境界。而梦的解析由此获得了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在清醒的状态下,自我监督着本我,而超我在特定情境中激发自我完成道德与情感的升华;而在潜意识主导的梦境里,本我(ID)经过一番乔装打扮,躲过自我的监督,实现欲望的暂时的满足。弗洛姆不满于这种泛性论的解析方式,把人的主体性人格形成与发展引向社会学领域,将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意识进行辩证分析,引导人们寻找并发现真正的自我,并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最终达成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中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

    然而人的主体性存在,依然面临着解构主义的挑战。当我在胡塞尔的现象学里寻找依据的时候,当我在福柯的符号学里寻找路径的时候,当我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里寻找表达的所指与能指的时候,当我在乌诺穆纳的生命的悲剧意识里寻找人的存在价值的时候,当我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和思维与存在之间寻找人的位置的时候,伽达默尔迎面给我重重的一拳:一切都是徒劳的,无意义的,存在徒具形式而已。可是当我沉浸在普鲁斯特七卷本的长河小说《追忆逝水年》里的那一刻,存在被表现,存在被记忆,存在于流逝之中。仿佛一名茫茫大海里的溺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

    存在的无助感与无力感,始终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独立的个体,时常被集体无意识的洪流裹挟。当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的时候,存在便成了一种幻境。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茫茫人海里消逝的一个人,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和富有正义感的人们,始终关注着莫名失踪的个体。当一个时代过分关注功利目的并以权势和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尊卑及其存在价值的时候,腐败和异化就会同时发生,滥用职权草菅人命和工具人就会大量存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文明,我们才能不负于一个伟大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你的存在,充满了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滨随笔:存在之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lb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