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前两部了,故事太过悲凉,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读者都如此,作为亲身经历的“我”又是何等心情呢?
虽然明知道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可你的心跳依然会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部,也许那时候的“我”还小,还有父母的疼爱,还有原始游牧部落的那份静逸安然。在我心里看来也是不想长大,不想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吧。
上部所描写的是主要是“我”的父辈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悲苦。随着父母的离开,“我”和弟弟鲁尼也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们开始成为部落的支柱。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是和父母同辈的伊芙琳还一直都在。她说话是那样刻薄,是她非要让儿子娶他不喜欢的歪嘴姑娘,以致于在婚礼当晚,儿子上吊自杀。她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更是一个不合格的妻子,她总是谩骂指责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让他们的结局都那样悲惨。
可是伊芙琳的骨子里又是善良的,她渴望儿子成家立业,于是张罗儿子的婚事。儿子喜欢妮浩却不敢表白,她是怒其不争才用恶毒的语言去讥讽儿子。可越是如此,越让孩子没有自信,想挣脱母亲的束缚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最终只能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向母亲宣泄。
“我”是愿意把伊芙琳当成亲人一样看待的。文中从没有一句提到“尊敬”,但作者给了她那么多的戏份,说明这个人的存在很有地位。虽然我还不知道伊芙琳的结局,但我有种感觉作者对她的结局会手下留情的。
朱德庸说:“人生就像谜宫,大家用上半世寻找通道,用后半生寻找出入口。”在这短短几十年间,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觉悟人生当中所有的真谛和道理。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打磨和历练,或多或少地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以后,才能慢慢探知人生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