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今日值得看心理
铁幕永不落,权力更迭最嗜血(一)

铁幕永不落,权力更迭最嗜血(一)

作者: 宗观 | 来源:发表于2023-06-09 09:07 被阅读0次

    《商君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八篇。

    商君是卫国始封之国君(姬封)的偏支远房的后人,名鞅姓公孙,他的先祖也姓姬。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法家学说,在魏国丞相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之职。公叔座知道他有能力,还没来得及向上推荐就病倒了,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座。

    魏惠王:你病了,说句不吉利的话,假如你这次一病不起,咱们国家该怎么办呢?

    公孙座:我手下有个叫公孙鞅的中庶子,虽然年轻但有奇才,请求大王将国家大事委托给他。

    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尬聊一会儿将告辞时,公孙座让周围的人都退下,说:大王如果不想任用公孙鞅,一定要杀了他,别让他离开我国。

    魏惠王同意了公孙座的建议就走了。公孙座把公孙鞅叫来告诉他: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为丞相,我推荐了你,但我观察到大王不想听从我的建议。因为我处世原则是先国君后大臣,所以就又建议大王如果不用你就应当杀了你,大王同意了。你赶紧逃吧,否则会被抓捕的。

    公孙鞅:既然大王没听你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可能听你的建议而杀了我呢?

    于是,公孙鞅马照跑舞照跳,没有离开魏国。

    魏惠王离开公孙座之后对左右随从说:公孙座病的神经错乱了,令人伤心啊,竟然建议我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公孙鞅,真是荒谬啊!

    公孙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为了复兴秦缪公曾创建的强大国家,收回东边被侵占的国土,颁布了招贤纳士的通告,决定到西边的秦国去干事业。公孙鞅通过秦孝公宠幸的大臣景监得以见到秦孝公。

    秦孝公第一次接见公孙鞅,公孙鞅侃侃而谈,秦孝公昏昏欲睡。会谈结束之后,秦孝公把景监叫过来骂一通:你引荐的这个客人简直是狂妄而不着边际,怎么能用呢?

    景监回来就指责公孙鞅,公孙鞅说:我跟大王陈说五帝的治国理政之道,他没有领悟。希望你能帮我约五天之后再见一次大王。

    秦孝公第二次接见公孙鞅,这次稍好一些,但仍然没说到让秦孝公满意。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说:我跟大王陈说三王的治国理政之道,他没有听进去。希望你能帮我再见一次大王。

    秦孝公第三次接见公孙鞅,秦孝公这次谈的挺好但还没有充分的信任。会见结束之后,秦孝公跟景监说:你这个客人不错啊,我跟他聊得到一处去。

    公孙鞅对景监说:我跟大王陈说春秋五霸的治国理政之道,我感觉到他对此有兴趣。如果他再次召见我,我知道该怎么说了。

    秦孝公第四次接见公孙鞅,秦孝公跟公孙鞅相谈甚欢,不知不觉的将身体前移到公孙鞅的跟前。最后发展到两人可以一连谈几天而不太厌烦。

    不再被责备的景监好奇的问公孙鞅:你是怎么打动我大王的,我能觉察到大王欢欣鼓舞的样子。

    公孙鞅:我之前陈说以五帝三王之道复兴秦国至夏商周建国初期的水平,大王的意思是这迂阔遥远了,他不想等。他认为一代贤明的君主的历史使命就是功业必须彰显于当代,只争朝夕。所以,我就现实的以如何建立强大国家的为切入点展开我的理念,大王就高兴接受了啊。只是,这样就很难达到商、周的道德水平了。

    秦孝公启用公孙鞅,准备变法图强,但又害怕天下舆论汹汹,就要安排了一次廷辩。

    公孙鞅:对自己的行动犹豫不决是不可能出名的,对自己的事业心猿意马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且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一定会被世俗所非议;拥有洞察人所未知的谋虑,一定会被普罗大众所诋毁。愚钝的人即使面对已经办成的事情也昏昏愕愕,智慧的人却能在在事情还没萌芽时就把握了先机。民众是不能在事情刚开始就商量怎么办的,但是可以高兴的享受成果。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会对标世俗基准要求,成就丰功伟业的人不会跟乌合之众征求意见。圣人只要认为可以让国家强大,不会因循旧典章;只要认为可以有利于人民,不会被礼制束缚。

    秦孝公:说的太好了,赞一个。

    甘龙:不是这样的,反对。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俗而实现教化,智者不改变老祖宗传下的法律制度而实现治国理政。按照旧习俗来教化人民,不费劲儿就能取得成效;根据传统的法律制度来治国理政,不仅符合牧民之官吏的习惯也保障了人民的安定团结。

    公孙鞅:甘龙说的这些话,不过就是些世俗的道理。平常人在流俗之中获得安全感,书呆子才沉醉迷信文本教条。这两种人奉公守法维持旧世界是可以的,如果跟他们讲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简直是对牛谈琴。夏商周三代,实行不同的礼制;春秋五霸,实际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度是聪明人制订的,愚民遵守即可;礼制是有本事之人拟定的,没出息的人接受约束。

    杜挚:没有一百倍的好处,就不要变更传统的典章制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轻易更换器物。遵循传统的典章制度不会犯错误,按照从前的礼制不会走邪路。

    公孙鞅:治理天下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一切以有利于国家为宗旨而不是食古不化。商汤和周武王没有遵循传统的典章制度成就了王业,夏桀和殷纣倒是因默守旧礼制而亡国。

    秦孝公:说的太好了,再赞一个。

    经过这次思想交锋,奠定了变法图强的理论基础。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迅速下达了变法的条命令。二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变法的内容是不是还有很多让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

    新法把居民五人合一组为伍,十人合一组为什,要求他们互相监督窥视,一家出事其他人连坐。若有人干坏事,知情的人有三种选择:不到官府告发,腰斩;告发,享受与对阵杀敌斩首同等奖赏;窝藏,跟投降敌人一样接受惩罚。每家有两个男丁的必须分家另过,否则赋税加倍。立军功的人,按规定标准向上提升爵级;打架斗殴的人,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努力从事农业劳动的,如果收获的粮食和纺织的布料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减免其负担的傜役。如果因为做买卖和好吃懒做导致贫困的人,官府一律把他们没为奴隶。国君的宗亲族人,如果没有军功,不得列入享受国家俸禄福利的名册。尊卑等级分明,田地和住宅不得越位,家人奴仆的衣服样式也按家族的等级来穿戴。有军功的人才能荣华富贵,没有军功就算你有钱那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新法拟定好了,还没颁布,公孙鞅担心人民对由自己主导的变法没有信心,就把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杆子立在秦国国都市场的南门位置,告诉老百姓,谁要是有能力把这个木头杆子从市场南门搬到市场北门去,就奖赏给他十镒(二百四十两)金子。老百姓觉得这事太奇怪了,谁也不敢动。公孙鞅再次加码,把奖金提高到五十镒(一千贰佰两)金子。这时有个人出头把木头杆子给搬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把五十镒金子给到这个人,以此来宣示我们是玩真的了。接着正式颁布新法。

    新法实行一年来,秦国有上千的人民跑到国都来上访,表达对新法的不满意。恰在这时,太子也违反了新法。公孙鞅表示法令得不到遵行,往往是权贵阶层带头犯法。就准备依法处理太子,但考虑到太子是国家接班人,施刑不得,就处罚了太子太傅公子虔,把太子太师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从此以后,秦国人民老老实实遵守法令。法令实行十年,秦国人民喜欢上新法,东西掉在道路上也没有捡,山中盗贼也不见了踪影,每家都实现自给处足(脱贫攻坚),人丁兴旺。人民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不敢为私忿而打架斗殴,全国各级区域一片太平祥和。

    之前上访对新法不满意的人现在纷纷上访说新法太好啦,公孙鞅认为这是一些不安分的妄议国家大政方针的人,把他们都迁移到边境去了。之后谁也不敢对新法说三道四了。

    于是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大良造(丞相)。公孙鞅带兵向东围攻魏国的安邑,安邑降归秦国。三年之后,负责在咸阳营造高大富丽的城阙宫殿,秦由雍迁都咸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幕永不落,权力更迭最嗜血(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qz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