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有不同的三观,对待不同的事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但是,在大多数封建家庭里,父母的意志就是一切的标准。想必大家通过自己的见闻,也应该见识过一个错误统一的标准给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叶辛先生写的这本《家教》主要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医院院长倪维宇怀着良好的愿望精心安排并干预儿女恋爱婚姻,一番好心却给儿女们带来深深不幸的故事。倪院长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认为正派家庭里的女子都应是贤淑、端庄、温柔的,认为女子不能太有个性,安安稳稳就好。于是把好强的大女儿梦颖嫁给了稳妥的翻砂工金源华;把有梦想的二女儿梦湖许配给了最听他话的得意门生吴善清;把三儿子梦岩的知青之恋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他计划了一个他认为门当户对的最完美的家庭组合;小女儿梦琳天生热情、活泼、过分开朗的个性,让他屡次生出烦躁之意;梦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对他一家之主威严的挑战更是让他忧心忡忡;只是因为和他期望的不一样,便想着扭转,改变,扼杀。
漫长的封建社会就是培养只会“听话”的顺民,那到底是不是因为这样才扼杀了中华民族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精神?爱迪生曾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我们不能用玫瑰的标准去苛求全世界的花朵,要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色彩和芬芳。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外人看来幸福和睦的倪院长一家,却因倪院长“自我专制”完美安排造成的种种矛盾已慢慢显露出来,最终家庭矛盾压垮了那个自信满满的老人,不知最终他有没有幡然醒悟。
三十多年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大多只是一个合适的婚姻,确定谈不上甜蜜的爱情。那么三十年后,六十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崇尚自由的21世纪,我还是能看到许多父母在以自己的标准奔走在各类相亲角,为孩子寻找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人生伴侣;但更让我不解的是我们的媒体,社会学界,对这种现象却还抱以赞许和首肯,这难道是所谓的回归传统吗?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大家仿佛都认为“听话”不再是一个人的独立性格使然,而是完全成了一个衡量道德水平的价值标准。这也就可能是那么多人为了避免遭受自身和外界的谴责而选择服从的原因吧!
爱的砝码压不住社会的习惯观念和深谋远虑的理智。理性超过了爱情,不只是精确的配对,还是人生路上的遗憾和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