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带你了解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01
说到王阳明,他在许多人心目中那可是神人一般的存在,他继程朱理学之后,开创的了“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认为只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他的心学影响力之大,弟子遍布明王朝各个角落。他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可以说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为他的学说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在他去世的500多年中,把他奉为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比如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忠实粉丝,阳明心学也被誉为是帝王将相的必读经典。
那么,王阳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奇遇,他是如何发现了知行合一奥妙的?威力巨大的知行合一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得到明王朝政权的拥护,反而多次遭到打压呢?关于这些问题,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将会为你一一解开。
02
在开始讲解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度阴山,他是著名历史作家,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著有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等经典著作。他也是新时代“阳明心学”研究者和践行者。在大学期间他便反复诵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他深信王阳明的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经过十多年钻研,才著成这部独一无二的,从“知行合一”的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王阳明人生哲学,告诉大家“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03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要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最关键的是明白这个“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王明阳认为只有遵循了内心的良知,才能致胜决断,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也许你要问,每个人都有良知,为什么有的人会流芳千古,有的人则遗臭万年呢?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的人是善人,而有的人就成了恶人呢?这些问题用王阳明心学来回答就是:“他们心中的良知被遮蔽了。”良知被遮蔽,“知”和“行”自然不能合一,知行不合一的就导致人与人差距的显现。本书讲述了王明阳坎坷的探索悟道之路,以及他如何通过践行“知行合一”获得巨大的成功,学生满天下的人生历程。
04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王明阳的前半生,探索阳明心学道路的坎坷多磨。
第二个重点是:王阳明如何践行知行合一,立下赫赫战功。
第三个重点是:王阳明如何从悟道到讲学,影响信众千千万。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王明阳的前半生,探索阳明心学道路的坎坷多磨。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王家,当时在位的是大明帝国的第八任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而王明阳的父亲是当朝状元,家里给他的期望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建功立业。
小时候的王明阳机敏聪慧,但却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他可以今天研究道教,沉迷长生之术,茶饭不思;明天就被“经略四方”所吸引,整日排兵布阵,以求建功立业;后天可能又被朱熹理学影响,希望成为一代圣人,影响世界。
可以说,王阳明的前半生是跳脱的,他遵照内心的驱使,对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好奇,也都有所涉猎,但是却从不能深入地去研究某一领域。就像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小孩,由于始终不能坚持深耕一个领域,结果也就是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
05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年轻时候的我们又能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呢?王明阳的幸运之处在于,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家庭能够让他一直不断地在尝试新的东西,即便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尝试,让他看清楚了什么不适合自己,让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坚持。就如我们常劝慰年轻人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先去弄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如此一来,终会找到自己正确的努力方向。
1492年,王明阳20岁的时候,终于遵从家里人的意愿,认真学习辞章,也就是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因为他本就聪明,所以很容易就通过了乡试。不过,他却在第二年的会试中以落榜收场,这可以算是他人生中第一个不顺。六年后,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光明的起点,或许在王明阳心中也是这么认为,但是前路的坎坷多磨让他不能想像。
王阳明先是到工部实习,为威宁伯王越修墓。王越是一个靠军功获得爵位的文人,符合当时王阳明对自己仕途的美好幻想,他也希望能够走上那个经略四方的平台建功立业。他很开心地完成了修墓的任务,正巧蒙古进犯,王明阳向当时的皇帝上了一道讨论军务的奏疏,自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热忱,会得到朝廷重用。结果却是被调到了刑部任职,每天的工作便是审核已被定性的案件,看是否有冤假错案。在刑部的工作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书中是这样描写:
“每当他进入大牢时,都会被淹没在喊冤声的海洋中。大牢中的气味令人窒息,狱卒的鞭子和木棒上永远都有未干的血迹,这里没有任何光鲜,阴惨凄凄,如同地狱……”。
不光是环境,人心的善恶也让王明阳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狱吏们将犯人的食物喂了猪,认为犯人迟早都是要死的,吃那么多没用,而猪养肥了还可以杀了吃肉。这些事对他内心的良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他后来上九华山求佛的起由,他太痛苦以至于想摆脱俗物,超脱世外。不过事实证明,佛祖并没有给他内心的宁静。真正让王阳明身心皆得以寄托的心学,是在接下来的一场磨难中。
06
1505年,明王朝第十任皇帝朱厚照继位,王阳明正在兵部任着不咸不淡的差事。由于当时宦官当道,大太监刘瑾对皇帝甚至是朝政有着巨大的把控权,很多大臣由于上奏“打虎”(消灭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宦官)被皇帝朱厚照廷杖。廷仗其实是朱元璋专门对付政府官员而设置的刑罚之一:把最烦在众目睽睽之下按趴在地,用绳子绑住手脚,把裤子褪到膝盖处,用粗重的木板狠狠地打犯人的臀部。当时上奏的地方官员甚至被拖到北京进行廷仗,王阳明出手了,他也上书了奏折,虽然不直指刘瑾却也批评了皇帝,于是他被廷仗实施,关进了锦衣卫大牢。
锦衣卫大牢可是比刑部大牢更阴森的地方,在这里相当于等死,遥遥无期的牢狱,让王阳明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两年后,他意外被赦,虽是好事,却被发配到了南蛮之地——贵州龙场驿站当站长。
07
龙场驿站地处荒僻,虫蛇众多,瘴气肆意,可以说在贵州龙场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但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发现许多自己从未发现的事实,他曾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读辞章,都是他那“野多为俗”的性格和“成为圣贤”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生死搏击,现实世界总能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不过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来,并且比之前更为强大。这让他坚定了身心之学的探索。
王阳明每天都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心安静下来。他认为,这是听天由命,但却不是放弃,而是在我们无法改变事情时,保持淡然的心态。许多圣贤在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时,靠的也是适应环境。
于是,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王阳明从梦中惊醒说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明阳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这也就是阳明心学创立之初最核心的思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小播将陆续解读这本书的剩下两部分内容,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