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受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读完又用了一周的时间对自己折页和划线的部分做了回顾。一直想写一篇类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东西,却因为各种事情,迟迟没有下笔。
现在又差不多过了一个月了,书中的内容又忘记了大半,今天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这是一本游记式的哲学书,讲的是作者罗伯特.波西格和他的儿子在骑摩托车旅行时的见闻和思考以及对过去的一些回忆。他们从位于明尼苏达的双子城出发,一路向西,途径中西部的荒原和山区,最终抵达了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并不是收获了很多知识,而是有些伤感,觉得这对父子有些可怜,作者曾因为思考一些哲学问题而精神崩溃,不得不住进医院接受点击治疗,这次旅行就是作者病愈后的一次心灵探险之旅,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儿子克里斯也有些精神问题,在旅途中父子二人都出现过精神崩溃的迹象,好在没有发作,他们成功完成了这次心灵之旅,也在旅行中对一些问题有所顿悟,暂时得到了解脱。
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可能需要反复读很多遍才能读透。我目前只读了一遍,有一些粗浅的理解。
全书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良质,良质是什么?作者并没有去定义良质, 因为作者觉得给事物下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而良质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质,它是无法被界定的。
我所理解的良质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将心注入,真正投入到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去,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固定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情。就拿最简单的骑摩托车举例,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使用它,很快它就会坏掉,变得锈迹斑斑,你也许就会考虑把它卖掉再买一辆新的。但 如果你真的爱护它,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它,定期保养,定期返修,它就会像我们自己一样长命。
为了能够将心注入,投入当下,必须排除干扰,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这里所谓的“进取心”不是争名逐利,一定要得到什么的欲望,而是沉浸在当下的纯粹,物我两忘的体验。这种状态就是“心流”,在心流里才能产生良质。
通往内心宁静的方式之一就是禅修,这就是本书为什么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原因之一。
但内心的宁静有3个等级: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还有价值观方面的宁静。生理上的宁静一般是身体感受,比较容易达到。精神上的宁静是指消除个人杂念,相对生理层面的宁静就不太容易达到了,但在“心流”状态下,还是可以做到的。最难的就是价值观的宁静,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日子,这是最难做到的。
通往内心宁静的方式之一就是禅修,这就是本书为什么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原因之一。但禅修不是唯一的方法,你可以去钓鱼,修摩托车或者喝杯咖啡,总之就是你越接近安宁的时候你和良质的水准就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