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印象里的村庄几乎都是一样的,而经历的故事却不尽相同。走过一个个村庄,留下一段段记忆,在内心世界里,那一片天空和土地便成了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的职业生涯,与农村密不可分,驻村工作伴随着我的一生。
上世纪90年代,20岁的我,刚刚参加工作,就被单位选派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刘营是我驻村工作的第一个村。
刘营和邻县交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平原村。通过调查摸底,走访座谈,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班子软弱涣散。村支书年龄大、无原则、和稀泥、私心大。工作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村主任长期空缺,削弱了班子整体实力。二是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渠道单一。
工作队按照“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集思广益,制定方案。一是借村委换届东风,配齐配强班子。从农村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强,年富力强的党员担任村支书和主任。二是理清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工作队的想法与乡党委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工作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村党员中选拨一名素质好的复员军人作为支书人选,从原村委班子中选拨一名能力棒的高中生作为村主任人选。两名候选人群众公认,换届选举取得圆满成功。
配强了两委班子,理顺了群众情绪。工作队和村班子因地制宜,找准症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坚持两手抓,既抓好粮食生产,又发展烟叶、花生等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来源,提振了群众信心。
驻村工作取得的成绩,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解决主要矛盾,推进事业发展。
一年后,我随工作队进驻黄营村,有了驻村工作的经历,我工作起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该村是一个丘陵村。人口多,底子簿。村级组织建设弱化,农村党员老龄化,党员平均年龄五十八岁,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经济发展规模不强,主业不精,副业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急需修路架桥,方便群众出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土地承包、宅基地矛盾纠纷不断。
为从根本上改变落后村的面貌,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多措并举。制定了党员发展规划。经汇报争取,乡党委高度重视,在同等条件下,增加指标,优先发展,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发展活力。
壮大经济发展规模。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扩大烟叶种植面积,确保烟叶种植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荒山荒坡广种龙须草。为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机关无偿为群众提供草籽三吨,实现了龙须草种植全覆盖。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利用农闲时间,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由群众出工出力,对村组公路进行了全面整修。针对群众过河难的现状,单位节省经费,购入水泥五十吨,拨入建桥资金,在黄草河上修建了一座小桥。
深入排查化解矛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涉及土地调整、宅基地分配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队常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建立维稳机制,排查漏洞隐患,落实台帐销号,有效地化解了几起久拖不决,长期上访的老大难问题,维稳形势逐步向好。
依然记得,那个寒冬的深夜,我们在一个深山组召开群众会,解决一起宅基地纠纷。散场时,漆黑的旷野里,飘着满天的大雪,我被冻的浑身发抖,一位热心的村民找来一件破旧的军大衣,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驻地,已是凌晨一点,却精神振奋,睡意全无。
事隔多年,我去湖北武汉出差,在一辆长途客车上,遇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姑娘对我非常热情,主动和我搭讪,送我矿泉水喝,中途下车吃饭,抢着给我付了饭钱。让人如坠雾里,满是孤疑。看着我茫然的眼神,姑娘娓娓道来,那年你在我们村里扶贫,那时我才六七岁,父母在村部开代销点。你为村里修了一座桥,让我们从此上学不再趟水过河,我一直记着你呢!原来姑娘经营服装,去武汉进货,踫巧遇到了我。
听了姑娘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万千,心生温暖。自己不经意间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早已忘却,却让人心怀感念。让我想起《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人多行义举,做好当下,自有福报,此话不虚。
农业是国家生存之本,安民之基,中央持续聚焦三农工作。十年之间,我虽身处不同岗位,却始终对农村农民满怀深厚的情感。二00二年,我主动要求参加农村“双深入,三到户”活动。
铁桶沟村是一个深山村,两委班子强,经济基础好。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中药材、袋料香菇种植两大特色产业。群众关注的热点,一是解决行路难,二是整缮学校危房。三是缺乏农业技术信息。工作队与两委班子制定了工作目标。一是做大做强两大特色产业,稳定群众收入。二是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工作队与交通等职能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将6公里的村级公路纳入“通达工程”项目,完成了公路的升级改造。解决水泥200吨,争取资金1.5万元,利用暑期对小学校舍进行了彻底修缮,消除了隐患。在群众农闲时节,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举办两期中药材、袋料香菇种植技术培训。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工作队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暑假开学之际,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学校举办了开学典礼,举行了升旗仪式。在激昂的国歌声里,工作队向孩子们发放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至今,我仍保存着几封孩子们的感谢信,这些从深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满怀报效祖国之心,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不惑之年,我又一次被派往五朵山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一次,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担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支部书记。深感责任重大,唯恐辜负组织重托。
从二0一0年起,我既履行机关岗位职责,又兼顾脱贫攻坚,走过了十年漫长的驻村岁月。
五朵山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依靠一个单位实现脱贫,即使倾尽全力,亦是杯水车薪。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想经历了由热情到困惑,由激情到坚守,再由艰辛到成就的过程。为驻村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驻村的最初几年,工作队依靠单位争取项目,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争取资金,解决了部分村民小组的行路难问题。通过宣传发动,动员群众发展袋料香姑,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了群众收入。
但严峻的现实让人充满忧患,一方面特色产业少。人均耕地仅0.5亩,支柱产业仅有香菇,荒山多,资源缺,人均纯收入低。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多。因病、因残、因无劳动力等因素加速人口贫困,大部分贫困户仍居住在土房危房里,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年年依靠单位、民政部门救济棉被、面粉等物资,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输血不造血”的粗放扶贫,难以从根本上甩掉贫困的帽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里程碑。
从二0一六开始,我们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脱贫攻坚战。针对各类贫困户的状况,实施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坚持因类施策,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加大扶贫投入,实施“一对一”扶贫,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五朵山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春天。
落实“六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安排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经过四年的艰辛努力,五朵山村完成了村室建设项目、村村通建设项目、易地搬迁项目,产业资金扶贫项目、光伏发电项目、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等。实现了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7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在致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奉献了青春,耗费了心血,挥洒了汗水。回望前尘,扪心自问,你曾经为这个国家做过什么。我可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深情坦然地说,祖国,我已经做了应该为你做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