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假期的一百多天,剩下的两百多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坐地铁,就算出差也可能要坐地铁。相比公交我更喜欢坐地铁,虽然公交车的价格便宜,跑多远也就两块钱,相比而言,远距离的地铁价是其两三倍。但是地铁通风性更好,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地铁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所有的公交车都是空调车,这是应该欢迎的,但是不能有了空调就不开窗啊。有的甚至做成完全封闭的窗户,坐进出之后,时间稍微长点,就感觉有点闷心。地铁虽然也是空调,但是空间大,门多,而且上方的出风口很大,整体的舒适性更好。
上海的地铁应该没有不拥挤的时候。每天的早高峰都能感受到过节的气氛,人太多!比如早上七点到八点,是最热闹的时候,热门站点的门都要关好几次才能关上,有的好不容易挤进来,结果包被夹在外面。写到这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地铁视频,已经忘了是哪个国家的,最后一个挤进地铁的哥们命根子被门夹住了,着实搞笑!好在地铁门都有防夹设计,都会再打开给时间让挤进来乘客调整。
如此拥挤的地方,按说大家挤来挤去的,站都站不稳,坐也坐不好。怎么还能睡觉呢?车要坐,班要上,觉也不能少。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看看上海地铁人们的睡觉姿势,千姿百态,只有你想到不到的,没有地铁人做不到的。
1,雅座式斜睡
这是最舒服的睡觉方式,每一节车厢都有两排座位,每一排座位的两头都有支撑的铁柱子,好一点的是一小块板挡住。坐到这个位置,你可以斜着身体,头靠在柱子上,就像靠在男朋友的肩膀上一样,只是这个肩膀有点硬,但身体的姿势还是很和谐的。睡着那是当然的舒服。
一排座位也就两个尽头位置,一条地铁这样的位置顶多也就二十多个。这些座位我称为“雅座”,供应少,需求量极大,永远供不应求。所以要得到这个位置是要付出比其他人多的代价。
比如早起肯定没人跟你抢,六点不到就去坐车,付出的代价就是少享受暖暖的被窝;比如去起点站坐车,感觉这么做的人很少,付出的代价就是来回折腾,费时;比如排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车门口排队,一直排到有位置再上,这个风险就更大了,要不就是被后面排队人强行挤上去,动都动不了,要不就是排队一直没有座位,最后上班迟到。所以“雅座”有没有就不要强求了,完全看运气。
”雅座式“睡觉也是有缺点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流口水!因为睡得舒服啊!想象一下,一帮人看着你睡觉流口水,关键你还不知道!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2,普座式睡觉
普座顾名思义就是除了雅座之外的座位,虽然没有雅座那么舒服,但是也是可以的,因为毕竟有座位。只是没有“男盆友”式的肩膀,所以这个区域的睡觉姿势就太多了。
“鸡啄米”式睡觉,或者叫“点头式”睡觉。估计这都是晚上惹的祸,晚上乐的欢,早上拉清单。在这手机不离手的时代,放弃心爱的手机睡觉,得有多困。别说还挺多的,一眼扫过去,大约都有四分之一了。
虽然有座,但是一样的拥挤。被两旁的人挤住,曲着背部,稳稳的不用担心翻倒,睡得也安心。一开始脖子挺直,很快眼睛就闭上了,接着脑袋开始摇晃,开始一点点,后来跟着地铁轨道的哐哐声摇晃的幅度开始增大。突然脖子没支撑住,脑袋急速往下跌,瞬间人被惊醒,立马抬起头,假装正经的东张西望,看看环境是否安全。发现还在地球上,安全,继续睡。脑袋又开始慢慢摇晃,可能地铁幅度过大,这次加速运动式向后,结果头快速往后一仰,人跟触电一样惊醒。接着假装看下拿了那一站,然后接着睡。
也有睡到做梦的深度,就是头歪倒在旁边以为不认识的帅哥肩膀上,好心的人可以会让你多睡会。不愿意的往旁边移动下,你就直接被自己吓醒,跟坠空一样的感觉。
有人说打呼噜是睡觉最尴尬的事情,其实算不上,因为你睡着了打呼噜,你自己根本不知道,醒来之后,你照样开开心心的下车,就像没发生一样。最尴尬的是那天你坐地铁带了一个水杯,或者电脑等硬物,抱在身上,在你睡着的时候,水杯掉在地板上。发车大大的响声--当当--,自己被惊醒时,发现全车箱的眼光都望这里。捡起水杯之后,你在无睡意了。
3,站立式睡觉
你没有看错,就是站着睡!这种睡法,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被老师罚站,站在墙角直接睡着了。不喜欢听课,那就是不喜欢,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一样的睡!要说喜欢上班,估计也是假的,大清早的该睡还是睡,站着也不能耽搁睡觉大事。站着睡觉也不是什么难事,动物界的马就是站着睡的,所以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如其说是睡觉,不如说是闭目养神。这种睡觉方式最安全了,不用担心忘记什么,也不用担心掉东西,还能锻炼身体。实际上地铁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站立的。
写着写着,怎么感觉人生发生了倒退,毕竟十几年前回家或者坐车都要买坐票或者卧铺,现在反而天天站着去上班,每天就算一个小时,一年也就站了200个小时,折算下来相当于24小时不停息的站了8天。
真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