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在樊登APP听书,其中有一本,让我记忆犹新。书名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所讲的高效能的7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综合综效、不断更新,倒不是我现在要聊的主要内容,这会想和大家聊聊的是,关于沟通。
原来在这本书,里面也有讲到沟通层面,也就是知彼解已,学会倾听。
可能很多时候,当有朋友和我们讲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直接去给他解决方案,也就是直接给他“开药方”。比如:
“我妈妈不同意我去其他城市发展……”
“噢~你是成年人了,坚持自己!”
“我对象送了两百块人民币的七夕礼物……”
“赶紧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我这个周末要加班……”
“辞了辞了!对自己这么苛刻干嘛?”
是不是看着这些对话很熟悉呢?每次朋友和我们聊到一件事,我们迫不及待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给他,这时候聊天进入僵局,于是这个话题不了了之,并且这位朋友,以后都不怎么和你聊心理话了?
原因在于:虽然这种沟通,看似我们在与对方认真谈话,但这并不属于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始于准确的聆听。
-02-
对于这类沟通,在书中有一个名词,叫【自传式回应】
它的主要症状有这么四种:
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否定
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的
也就是说,当朋友和你讲某件事的时候,你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会让对方有非常大的压力,并且容易使对方抓狂。
什么样的沟通是比较让人舒适的?还有一个词,叫【移情式聆听】
我们应该知道,即便听取他人的可行意见是一种理智的做法,但是好建议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容易让人接受……比如给予建议者的态度、建议本身的实施难度、接收方的心情等都会对此造成影响。
只要我们将自己代入接收方的角色想一想,就会发现此言不虚。
-03-
举个栗子:
儿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爸爸说: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
儿子:没错,学的东西一点都不实用。
父亲: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不评判)
儿子:对,学校的东西对我不一定有用,你看J,他现在的修车技术一流,这才有用。
爸爸:你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不评判)
儿子:嗯,从某个角度看是对的,现在他收入不错。可能几年以后他可能会后悔。
爸爸:你觉得他将来会后悔这个决定。
儿子:是的,现在社会如此看重教育,学历不高很吃亏。
爸爸:教育很重要。
儿子:对,高中没毕业肯定找不到好工作。有一件事我真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妈吧。
爸爸:你不想让你妈妈知道。
儿子:也不是,她迟早会知道,今天学校测验阅读水平,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这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就是【移情式聆听】。爸爸不对儿子的任何一句话提出评判,而是一遍又一遍的说出对方的感受,不急于引导,不说教。反而孩子越来越敞开,并且自己会讲出来他心里真正知道的想法。
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平常我们和孩子,我们和父母,我们和其他人的沟通,你是否太急了?
记住,沟通过程当中,永远说出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判断。
好的,今天咱们先聊到这里,下次再见,好吗?
- THE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