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然听了三节语文。
两节语文课都是二年级,两节课都上的可圈可点,记录一下。
第一节识字单元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学习了解的课文中涉及的七个传统节日。接着出示课文中插图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节日,课文中写了哪些习俗,读一读,你还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哪些习俗;接着又出示课文中插图二,让学生观察是什么节日,处理方式与上面相同。
第三个环节,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先找出课文中的习俗,再结合自己的资料,补充此节日其他习俗。
明确方法后,让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步骤,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单上其他传统节日,再让学生向全班汇报,其他组别补充。
后面又回归整体,进行升华。这位老师的设计我最欣赏的是她整节课思路很清晰,学生学习过程从扶到放,学习方法的渗透特别好,加上她一直以来上课不急不徐、娓娓道来教态,使她的课让人听了格外舒服。
另一位老师上的是《枫树上的喜鹊》,是第一节课。
从谜语导入喜鹊,引入课题。
扫清字词障碍后进入第一自然段学习,在这一段中她处理字词的方法非常扎实。从让学生猜“渡”的意思开始,巧妙利用插图,一个字带出一串词,“渡口”、“渡船”、“渡河”“摆渡”、“摆渡人”、“渡口对岸”、“渡口旁”、“渡口边”,让学生既组了词语,又了解了意思,最绝的是“渡口旁”和“渡口边”同一个意思,因为“旁”和“边”同一意思,组成词语“旁边”,这是中国一类造词方法,她在此处的渗透为下文学习埋下了伏笔。下文中“绿荫遮蔽”中“遮蔽”也是这种造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就降低了难度。
字词处理后让学生默读1-4自然段,画出描写“喜欢”的句子,学生找到四处,统一后,一一了解分别喜欢什么,一二处很明显,问题不大,第三处也不难,喜欢的是“喜鹊阿姨”,最主要是第四处,学生不认真联系上下文,很难发现喜欢的是“喜鹊弟弟”,学生找不到时,老师也不急,剥丝抽茧式带着学生紧抓文本去找,让学生自己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明白。
抓字词扎实教学,重朗读读中体悟,设计中精妙设计,线索草蛇灰线,隐约可见,都是值得玩味和思考、研究的。
当然,这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出现课没有上完的现象,可能还是需要进行调整,课堂时间也没有浪费,那就说明设计可能还是要基于学生学情安排,这大概就是这位老师需要精进的部分吧。
另外一节是一年级语文课《树和喜鹊》。一节课应该有的内容基本都有,当然同其他人一样,也没有写字指导。具体回头专门写一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