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号早晨八点。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飞行之旅。我兴奋又期待,向机窗外看去,发现云层像月球的表面一样是一层盐堆砌成的土壤。有时能感受到太阳光的强烈,甚至有些灼目,周围是蓝得纯粹的天空,没有边际。
十点,双脚踏在了北方的土地上,阳光明媚,冷风拂面,吹在脸上是清透而冰凉的,感觉像是薄荷叶里发散的冷气。抬头看见道路两旁的树木,枝节交错缠绕,叶子掉得精光,道路一直向前延伸。街道两旁的小吃店林林总总,大小不一。就如室友说的那般,各家门店各有招牌食物,因此香味也是相互交绕的。对天津的第一印象,不咸不淡。
18号晚上,受到阿姨和叔叔人非常热情的招待,天津的小伙伴点了一桌子的人间美食。几个人美美地饱食了一顿,可爱的奶奶特地走过来抱住我们,亲切地蹭蹭我们的脸,告诉我们她特别喜欢我们三个孩子,到了这这就是我们的家,不用客气。听室友说奶奶平时念佛经,怪不得给人一种平和素淡的感觉,和坐在旁边的阿姨闲聊,她跟我说说退休后她就爱早起去溜溜狗,喜欢画画练毛笔字,那时她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想来是很
享受这样闲适的生活的,不慌不忙,不惊不扰。从前朝九晚五,步履不停,如今白开水一样寡淡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和沉淀?
19号,正式开启天津之旅。每天不重样的早餐。早点很便宜,量足够撑饱我们的胃。煎饼果子,锅巴菜,焖子,浆子,果子,窝窝头,板面,熟梨糕,糖堆儿,麻薯……特色小吃太多太多。听室友说天津人对于早餐是有执念的,可以不吃午餐和晚餐,但不论如何都会吃早饭,仿佛神一样的信仰。所以天津的早点店一直会管饭到十点,而早晨五点起来买早餐也是有可能要排队的。
天津的豆浆不放一点糖,袋装的占多数,而且当地人管它叫浆子。把油条叫成果子,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天津室友每次在南方的食堂都直接跟食堂阿姨说:“要这个和那个。”因为习惯了叫果子,怕阿姨一脸懵。天津人对所有年龄的女人都叫“结界”(哈哈)你可以试着想像一个买早点的奶奶对着一位妙龄少女喊一声:“姐姐,你吃啥?”的迷之场面吗?对于男生,嗯,不知道是称呼哥哥还是什么,这个连本地的小伙伴也不知道。
旅行,一部分在地铁上,一部分用来走路,一部分用来吃喝玩乐。每天早起晚归,在冷风里日走几万步,有时饿了几餐完全在靠意念支撑着,次数多了腿脚都是酸痛的。起的最早的一次是去故宫的时候,四点多起,到了北京还是人挤人,排着大长队。但路上看到的,体会到的事物,总能让这点累抵消。有时旅行也让人清醒,培养起来一种健康克制的生活方式,总好过我在冬天里缩在被窝的一副颓样。而饥饿后再吃东西,就会轻易地发现食物有多美味,多让人满足。
古文化街――天塔――故宫――天津动物园――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故宫――极地海洋馆――影城观看《神秘巨星》。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无憾。故宫的广阔和交汇凝聚的文化、古人的匠心,体现在方方面面。动物园里的浣熊朝着行人作揖,一只小猩猩用白菜片执着地围圈圈,当做自己的家,两只非洲狮在温暖的阳光下亲昵地舔舐着彼此……没有迈开腿,我不会有幸遇见这些。
心灵和躯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美食丽景,“佳”人幸事,这大概是行人的期盼所在。
从一无所知到后来的知晓窥见。
由避居寸地转而放眼瞭望。
从最初的懵懂到渐渐成长。
从安于现状到渴望美好。
我想 这些就是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