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斯通纳》,作者是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当年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说,在作者43岁时才终于出版,但又因为销量不济,很快绝版。50年后重新出版,却成为畅销书。
书不算很厚,读起来有些平淡,文字带着冷静的克制。小说讲述了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然而从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他经历了不成功的婚姻,带有神经质的妻子和日渐疏远的女儿。他有过爱情,志同道合的学校同事,虽然只能分开。他经历过一战二战的狂潮,却始终没有投入其中。他有过朋友,有过被学院其他人排挤无法做研究的黯淡……
斯通纳的一生可说是普通,经历普通人的希望、失望,隐忍妥协,也经历了为不合格学生坚持意见而遭受系主任排挤的过程,学术研究带给他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找到了做自己的勇气,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相似的不紧不慢的白描式的人生历程,相似的想要看主人公究竟怎样一步步经历成长、隐忍、找到自己,相似的为主人公的遭遇难受,不同的是他们经历的时代背景,价值观的变迁。
《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经历了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在命运羁绊之下是否还要寻找人性的自由?这个问题需要读者来回答。过了五十年,《斯通纳》的主人公在不如意的生活中追求自我,经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该怎样保持完整的自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上大学本是为了学农业,回家帮助父母,文学课上犹如启蒙的开示,让他认识到自己属于文学,从此后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斯通纳的无奈中有着自己的意志。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选择了看起来高冷的妻子,终生忍受没有爱意的婚姻,始终不曾离开,即使遇到真正相爱的年轻教师,最终也以对方离开结束这一段感情,这大概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段感情。
从今天的价值观念看来,斯通纳的选择甚至可说是迂腐的。他面歇斯底里不能正常去爱的妻子,只有忍受至死。今天的人会更容易选择放弃不成功的婚姻,而斯通纳只是终生奉献给大学,给他热爱的文学专业。他很清楚自己并不适应学校围墙外的生活,也不能接受狂热的爱国主义,单纯地维护校园内的单纯生活。可惜,一个跛足的学生试图蒙混过关获得博士却被他坚持拒绝,招致了这个学生原本的导师也是后来的系主任的嫉恨。
看来无论什么时代总脱离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说不清的敌意,斯通纳忍受了打乱研究时间的上课安排,直到明了自己的感情所系,明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应对之道:给本科生上艰涩的课程,坚决不提前退休。
看到这里我才觉得一直压抑的感觉有了释放,但紧接着便是疾病来袭,斯通纳的人生戛然而止。
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看这本书看到了什么?人性有如此多可能,光彩照人的人生是有的,平淡的生活里也许有更多的坚韧和勇气。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半个世纪前的这本书仍然给我们启示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