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儒家学习的三重境界在开头的第一句话便已全部道明,谓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正是儒家学习的三重境界:自己、他人、自己。
第一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只是对自身而言的“学”。在学习中。适时的温习,从而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以及这种成就感带来的相应的喜悦感。这样的学习充盈的是自己的内心,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知识修养以及内涵。所谓,自己的学习。
第二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儒家学习的第二重,他人的学习。为什么叫他人的学习?在第一重自己的学习时,总会碰上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温习,甚至一起丧。学习各自身上的优点,改正各自身上的缺点。当一个这样的朋友从远方归来,看到他身上的进步,与之共同快乐,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在第二重,学习是相互的,若用论语的话来说,便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朋友在精神上是互相补足的,又怎是与狐朋狗友痛饮至夜深人静之处所能比拟的了的。
第三重,同样也是最后一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儒家的学像是一个循环,在第三重又回到了自身。同时自身这里的第三层比第一重又不在同一层级上。同样的,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当自己的学问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境界时,就会发现一种高之人是惯有的孤独感。好像这世界上能真正了解知道自己的人不多,甚至根本就没有。但在这种时候却又不为高知的自己默默无闻而感到愤恨,又何尝不能算是君子?在第二重我们谈论到人与人的关系,那在这里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学习并不是为了别人,更不是为了什么名声和他人的赞扬。在这一重的时候学习是为了自身,别人的看法不一定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如家学习中的第一重和第三重境界都专注于自身,但这就好比一层和二层的地板,成为地板却又何尝是相同的呢?第一重境界就像学习的第一层,迈进了学习的大门,一步步向里走。第二重像是阶梯,一步步向上,抵达更高层的境界。而第三重,则像是第二层,在第二重境界的引领之下抵达了这一层更广阔的天地。而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爬楼,并通过爬楼的方式慢慢了解这个世界。
“走过千山万水,归来仍是少年。” 大概儒家的学就是一种这样的境界吧。满心欢喜地走过千山万水,充盈着自己的身心,又有几个路上与自己相伴的伙伴,相互照顾。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着,直到走过了整个世界,依旧是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