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多的时候,开始下雨,现在,雨还在“沙沙”下着。
透过窗户,能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在半山腰的地方,一片已经泛黄的玉米在雨中孤零零地立着,像是被遗弃的孤儿般;在它们的斜上方,几株瘦弱的树苗顺着山坡向下倾斜着,仿佛在向下面的什么东西低头认错。周围黄绿相间,不过随着秋天的深入,黄色慢慢慢慢地逐渐占据了主动,要不是这场秋雨,估计草绿色会加速褪尽吧,那样,在深秋时节,望出去就都是漫山的黄土了。
在山脚的地方,绿色已经不见,几孔窑洞在切面上出现,像几只空洞的眼睛,眺望着前方。
前方有什么呢?
只有远行的人才真正知道。
离我不远处,有一片小树林,不时摇头晃脑,杨树叶子手掌那么大,感觉好似雨打上去,让它们不断晃动;其实不是,风吹的,透过打开的窗户,不断有小风吹进来。
秋风,不管多小,缓缓拂过,都让人心生凄凉。
其实,不管是秋草秋树,还是秋风秋雨,跟春天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春秋时节,草树都是有黄有绿,风雨都是轻柔如丝,如果有人说,秋天温度低,风凉,春天则比较暖和,一片生机,那必是谬误,不信可以做个实验,亲自测一下,肯定没那么大的区别。
那为什么一写到春天就是一片生机,而秋天则是一片肃杀呢?
最初的道理我想应该很简单,春天,什么都在生长;秋天,什么都在凋零。
比如刚刚在前文说的,有人觉得春秋一个暖和一个寒凉,实则不然,不过是人心里的主观感觉罢了,春天的时候,因为刚刚度过寒冬,不管怎么春寒料峭,都觉得阳光那么温暖美妙;秋天的时候,因为刚刚度过炎夏,不管怎么秋阳炎炎,都觉得是一日冷似一日了。
不对,我听见有人这样反驳我,你说得不对,秋天不是什么都在凋零,秋天不也是可以收获吗?收获的季节多么美好,收获的时刻心里该多么欢愉,哪里有什么肃杀之说呢?所以春天一片生机的说法无疑,但是要说秋天的时候到处一片肃杀,不一定吧。
我只想说,收获的过程,就是凋零的过程;收获之后如果不能再次生长,不管是季节还是人生,不就都结束了吗?
当然,说到秋,说到秋之肃杀,就不能绕过文化层面,因为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秋天被赋予了更多肃杀的内蕴。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悲秋有了源头,很多文人骚客在秋天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崔峒说“贵来君却少,秋至老偏悲。”
畅当说“我有新秋泪,非关宋玉悲。”
李群玉说“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
杜牧说“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
杜甫说“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许浑说“宁歌还夜苦,宋赋更秋悲。”
陆游说“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
等等等等,当然也偶有喜秋之词,比如刘禹锡在著名的《秋词》中这样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但是这毕竟是极少的情况,而且,刘禹锡在诗中不是也说了么,“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虽然刘禹锡是唐朝人,从宋玉开始到唐朝,那也是不少时间了。
因此,千年来,很多悲秋的古诗文不断被我们读啊读,背啊背,血液里自然被注射进悲秋的基因。后来处决犯人也经常看到一句话“秋后处决”,文人士子参加科举也会在秋天起身,离乡背井赶赴远方,前途的迷茫与秋天的肃杀弥漫,愁肠百结,更是影响了后人对于秋的印象。吴文英在词中就写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什么是愁呢?秋天的时候,远行的人心里纠结的那个东西,就是愁啊。尤其是下点秋雨,就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清代使人陶澹人在《秋暮遣怀》中就说: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说到这里,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了,在我看来,秋之为悲,不外乎我上面说到的这两个原因,一个秋天是个凋零的季节,一片肃杀,而且秋天过去就是沉闷的冬天,人们在心里总是暗示自己“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于是越来越郁郁寡欢;还有一个就是几千年的悲秋传统,从小就给我们注入了悲秋的基因。
还有一些说法,比如:
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百度百科中的这些解释有的还有点小道理,有的就比较无聊了,见仁见智。
其实我想说的还要回到题目中吴文英的那句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什么意思呢,悲秋与否更多的还是主观感情决定的。“心上秋”谓之愁吗?不然,吴文英说的很对,是“离人心上秋”,可见悲秋这个东西,真正悲的,并不是秋,而是其它,只是因为我们把很多要“悲”的事情放在了秋天这个大环境里了。
秋是无辜的。
那为什么“秋”容易引起人对很多事情产生“悲”的感情呢?触景生情,在秋天,很多情、景生来带“悲”,或者这样说:性属悲。
于是我想到,为什么和有些人在一起,会感到“如沐春风”般快乐舒适,而和另外一些人在一起的时候,内心一片“悲观肃杀”呢?原来和“悲秋”是一个道理。
愿我做一个可以让别人“如沐春风”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