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突然觉得不想说话时,往往是因为觉得没有办法沟通下去,潜意识觉得说再多也没用,所以失去了继续沟通的欲望,我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失去期待”。
不期待对方能够因自己的话改变主意或者达成共识,所以沟通也就变得无所谓,既然说了没用,不如不说,还能省点力气别气着自己。
朋友小林曾和她丈夫吵架,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要买车,丈夫觉得既然买车就得选辆好的,价格高些无所谓,可以慢慢还车贷;小林觉得孩子要上学,家里开销也大,买个二手的就行了。但丈夫的态度很强势,完全不管小林的意见,两人互相争执着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小林气呼呼撂下一句:“你爱咋咋地,我不管了。”走进卧室嘭地关上了门。
这一场交涉以女方的愤然退场拉下帷幕。
其实两人的出发点都没错,意见不合是因为在意的方面不同,男方更多是从车的性能、适用度以及个人的喜好去考虑,女方是从生活、家庭、经济方面去考虑,那么为什么最终没能很好地继续沟通达成共识呢?
源自于小林对丈夫的“失去期待”在先,她认为丈夫一心只想着自己开一辆好车,没有想过她和孩子,买好车又要还车贷又要供孩子上学,经济压力会变得很大,意见上得不到认同,情感上得不到体谅,所以失去了期待,感到失望,因此转身离开放弃了继续沟通。
还有就是男方的态度过于强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没有体现出来重视小林的意见,互相尊重、理解,这也是让小林彻底失去期待的重要因素。
这样沉默的方式有两种结果,一是男方顾及到小林的情绪最终选择买二手车;二是男方坚持己见买一辆好车。前者小林会满意事后也不会和丈夫争吵,但男方会始终觉得遗憾;若是后者,后续小林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时不时地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难免会埋怨丈夫。
且这两种方式的后果都会有延伸到未来的可能,第一种情况是小林知道自己如果沉默不说话丈夫便会妥协,日后再次遇到两人意见不合的时候难免会做出同样的举动,借以让对方再次妥协。
第二种情况是小林的意见完全被男方忽视,男方坚持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小林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视,丈夫也不在意她,渐渐的也不再发表意见,随便丈夫怎么做也不管。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夫妻间的和谐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及时处理就如同埋下炸弹,不知何时会引发一场大的争吵。
02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对结婚已久的夫妻,因为丈夫经常和朋友在外面花天酒地,开始妻子还会打电话让丈夫早些回家,但丈夫都只是敷衍地答应,之后还是玩到很晚才回家,次数渐多习惯之后妻子也不再打电话了,在家里该干什么干什么。
她不再给丈夫打电话是因为完全对丈夫失望了,所以不在意他回家还是去鬼混,专心过起了自己的日子,不能说是幸福,但起码她不会因为整日催丈夫归来感到烦闷气愤。
成年人的沉默,是因为自己的话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情感得不到等同的回应,失去了应有的期待,所以不愿意再说无用的话、做无用的功。
但他们沉默不代表着认同,他们内心依然是有不满的,只是无奈无力改变,可见“沉默”并不能切实解决问题。
如上一则故事中的小林和她丈夫,沉默的次数多了反而会影响日后的相处,容易造成一方彻底放弃沟通或者一方不断妥协的局面。还有这则故事中的妻子,长久以往失去对丈夫的期待,感情也会渐渐淡去,最终要么将就生活要么离开各自过各自的日子。
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次次的被忽视或者妥协都会让两人间不满的情绪越积越多,最终积压的情感爆发出来的时候也会很强烈,一旦失去理智完全由情绪操控自己,说出难听的话或者做出不妥的行为都会伤害到双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