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我的直接上级关系处的还不错,有些话该说不该说的话,有时候领导也会跟我叨叨两句,我才知道领导的痛点原来在这么不可思议的地方。
有次,我跟领导出去办事,车上就我们两人,闲聊起来一些工作之外的事,说:“***,每次食堂打粥,总要打的满满的,走路还晃晃悠悠,撒的一路都是,也不说给擦擦,吃完饭桌子上一片狼籍,菜叶子、饭汤滴的满桌,他吃完走了让别人怎么坐?这种素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工作能干好了才怪。”
从此,此人在领导脑海里已加入灰名单,这里之所以不是黑名单,因为黑名单意味着对方彻底与你无任何交集,但工作不可能没交集,也不能因为吃饭不干净辞退你,这种人只会陷入一种被忽略的境地,就是领导即不会理你,也不会害你,只会让你“自由生长”,说白点就是你升迁无望,混吃等死。你能想到原来领导对一个人的评价竟然是从吃饭看出来的吗?
看人只需3分钟。
过去听过这句话,说阅人高手,只需3分钟,基本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大概。这种话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各种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而行为表现背后的逻辑往往一致,所以你如何对待这件事,也会如何对待其他的事。
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往往也是领导筛选后备干部的一个关键场景,在球场上,一个人的合作意识、担当意识、头脑冷静程度、思路清晰程度统统都能毫无掩饰的显现出来,一个人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候往往顾不上掩饰自己。
甚至包括场下的种种表现,对待的比赛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曾经我们单位打篮球,有个球员不满裁判的判罚,场下辱骂裁判,这人谁敢用?不论裁判是否有失公允,这种方式给领导的印象会是:“以后如果对我不满,会不会也跟我拍桌子,那我还得伺候他了。”
个人素质,绝不仅仅是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只占个人的一部分,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是方方面面的,很多时候,那些升迁的人往往我们看不太懂:“就他那样的也能行?”很可能是你没看到他不枉为人知的某些细节,这些细节已经内化至骨子里,而领导又恰好很在意这些细节。
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的投其所好的人,往往升的更快的表象。
想升职,那就让自己成为跟领导一样的人
那我们如果希望升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像“领导”,观察领导的为人处事,包括他一言一行,他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把领导当作你最大的客户,从升职的角度,领导确实是你唯一的用户,你对他研究的越透彻,对他的需求把握的越精准,那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比如领导喜欢车,没事看看新车上市,有时候会叨叨两句:“诶,新款Q5上市,叫Q5L。”这时,你也闲聊回去:“哦,新款加长了mm,而且用了新的底盘、第三代的*发动机、变速箱....”领导会感觉有共同语言,让这种“共同语言”越来越多,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其实谁也不爱聊业务,大佬们坐在一起聊的更多的都是如何能升的更快,业务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而往往越往上走的人的关注点往往越集中,因为财富的增加,逐渐对更高品质的东西投入更多的关注度,所以即使你买不起,也不妨碍你关注一下,免得造成领导在讨论奥迪的时候,你却只懂得奥拓,自己把自己排除在圈子之外。
不是你拥有什么才体现你low不low,而是你关注什么才体现你low不low。有次我接一个央企总经理,在火车站地下车库中,见到一辆奔驰,不由说了句:“迈巴赫。”如果你分不清迈巴赫与奔驰的区别,这时的你往往陷入尬聊或者不说话。
所以虽然我买不起,但不妨碍我了解一下,看不看又不要钱,万一哪天我买得起了呢?
能够的还是够一够
我们虽然不用为了迎合领导去高消费,但能够到的还是可以够一够,比如手机你可以买苹果的,买不起X,可以买8,与你的领导一致,这样当你的领导懒得研究手机功能的时候,你就可以体现你的存在感了。
车太贵,买不起,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测评啊,总之想变的高大上之前,一定要让自己的一部分进入高大上的世界里,哪怕是思想层面的,因为贫穷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再不用知识把头脑武装起来,我们更加无法实现阶层跨越。
阶层跨越
前阵子,我说每个阶层的人很容易忙的陷在自己的阶层里无法突破,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一定记得抬头看路,要头脑清醒培养自己跨越阶层的能力,不然越困越死。
有人问如何培养跳跃阶层的能力?
我说,看看有钱人的生活,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那么有钱?研究他们,学习他们。而你起码得先知道人家是怎么生活的,才能进一步去研究他们为什么有钱,他们是怎么挣钱的。如果你整天把自己埋在小米、奥拓中,拒绝接受更高一层的信息,那如何去思考他们挣钱的逻辑呢?
写了这么多,可能有点写偏了,总之你想成为谁,那就先去了解他、研究他、学习他、模仿他,才有可能成为他。这个他可以是有钱人,可以是领导,可以是任何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