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直接拿来上的名著推进课
——读《名著导读教学参考书》
王桂香
从2022年11月7日至12月5日,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一套三本的《名著导读教学参考书》。这一年很少写读书笔记,但是在读这套书的时候,却经常有分享给同事和同行的冲动,因为它有序、实用,又有深度。
这套书分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三册,每一册都包括了一个年级统编教材推荐的4本书的若干节名著导读推进课。比如七年级册,首先是《朝花夕拾》,包括五节课,分别是三节章节导读课和两节回读课;接着是《西游记》,九节章节导读课和两节回读课;然后是《骆驼祥子》,五节导读课和一节回读课;最后是《海底两万里》,七节导读课和一节回读课。读到这里,你一定发现,这是按照统编版教材编排的顺序安排的。这样呢,就把整本书的阅读切割为一些章节的多文本阅读,循序渐进地读下去,一本名著,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周花一节课时间,几周就可以读完。。
从每一节课的内容设置上看,以《西游记》第1-12回的导读为例,有这样几个部分:章节概览,概括介绍这十三回的主要内容,即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交代了唐僧、猪八戒、沙僧的前生今世;创意说明,课堂主要活动即目的指向,比如聚焦孙悟空的名号,以分析名号由来为依托,透过孙悟空的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感受神魔小说中的“人性”等等;活动设计,即课堂的主要活动板块,问题,及答案预设等;最后是较为详细的课堂实录。
具体到每一节课,其板块设置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既有梳理内容或情节的板块,有聚焦人物形象的板块,也有精彩语段的品析,更有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渗透。以九年级册里的《水浒传》第23-32回导读课“从打虎武松到杀人武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设置了五个板块:一、导入,以“武十回”导入;二、梳理故事情节,用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线索概括故事;三、品读打虎,读第23回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内容,用“武松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 ”的句式来说武松形象;四、比读打虎,对比分析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的区别;五、再议打虎,梳理情节中的因果逻辑,如用“因为武松 ,所以他 ”的句式说打虎后的经历;假设武松在做这些事之前能好好考虑一下,他的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用“如果武松能 ,他就不会 ”的句式回答;再想武松真的能逃脱悲剧命运么,用“即使武松不 ,他也 ,因为 ”,最后用金圣叹的评价引发学生对武松的评价。我最欣赏的是第四个板块,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从目的、武器、时机、人物形象和结果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突出武松的英雄形象。不过读到这里有一个疑问: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突出武松的英雄吗?而且这也不能突出武松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啊。如果用一个问题引领来展开对比,是不是可以让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同为打虎,为什么武松打虎脍炙人口,李逵杀虎却没有那么出名呢?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松虽然被动打虎,但客观上为民除害,是侠义之举,造福一方百姓,所以被视为英雄。这样就增加了解读的深度,学生经历一番对比之后,也受到了一番人格精神的熏陶。
从2011年课标问世到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一直是很多语文教师不敢啃的硬骨头,不知道要啃出什么,不知道要怎么啃,也担心花时间在这方面影响了学生成绩,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深深明白,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是很多老师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而这套教学参考书,可以直接拿来上课。基本上一学期两本书,每周一节阅读推进课,能顺利实现梳理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探讨主旨等目标。
这套书的编者徐杰老师说,这不是编出来的而是上出来的一套书。是徐杰老师作为江阴市的语文教研员,把12本书切分为86节课,让老师抢任务,提交教学设计,由徐杰老师审阅通过后,在自己学校试试上和优化,最后在市里上课,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市初中生及学生家长同步直播。所以徐杰老师说,有些书是“写”出来的,而这一套书是“上”出来的。的确,尤其是读课堂实录,如身在课堂现场,更方便读者老师学习和借鉴。
当然,我从2011年尝试整本书共读课程,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和做法与这套书里呈现的很不一样。比如,我会不太注重课堂对读书方法的强调,而是让学生在运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比如,我会让反复阅读,学生利用假期集中阅读一遍,在课堂讨论前,会设计导读题,让学生带着导读题题目再读一遍,进入课堂,已经是第三遍阅读。比如,我在带学生讨论《水浒》中的某个人物之前,现在班内开展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对人物故事有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会更多次运用多文本阅读的策略来展开阅读讨论,链接的文本不仅有同一本书,也有教材课文,甚至社会新闻等。比如,我更注重怀特海的认知三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每一节课都是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每一节课后,都会“读写结合”,让学生写评论,深化理解,挖掘共鸣;而这套书的课堂板块设计,“综合”太少了。比如,我会整本书共读作为人格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文课的一部分,以问题探讨来提升道德人格,去穿越经典,而不是以通过问题讨论和语言练习来提升语文核心能力为目标。我想,整本书共读作为课程,而不是一节节语文课,这也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种尝试性的超越吧。
不过,对于没有尝试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这套书无疑是非常实用的教学课例,可以直接拿来上的。在模仿借鉴中,你会按图索骥,阅读更多的解读名著的好书,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在实践中,会激发出更多的教学灵感;用更灵活巧妙的活动组织阅读,让经典经过多次的啃读,嵌进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深刻影响他们的生命生活。
最后想补充一下:如果班级没有开展名著导读课,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这套书也是非常适宜的,按照内容要求,先读名著相关内容,再读课堂实录,无疑是跟随优秀教师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经由这86节课,你不但读了12本书,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了读书的好方法。
很值得向大家推荐的一套好书。
2022.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