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这次中秋节,我们又又又是在外面度过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秋团圆节,早就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上学那会儿,一到中秋节放假,立马拎着包包就往家里冲。
更小一点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只有过节,家里才会加餐,餐桌上才能看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
但自从毕业后,随着工作地点一次次离家越来越远后,回家,几乎成了梦里才能做到的事情。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是在黄冈和武汉上班的,属于在本省就业,回家,还是很方便的一件事情。
后来,脑子一抽,去了深圳,一呆就是三年。
那个公司因为是个人老板开的,又是一个酒水批发部,节假日里正是生意火爆的时候。
也因此,除了路途远外,几乎是没有节假日的,回家,更是不可能了。
再后来,结了婚,紧接着孩子哇哇坠地,虽然人在浙江,离湖北,也就一省之隔。
可带着孩子出行,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者说,自去年爷爷去世后,家里的门也锁了,爸妈都想趁着这两年还能出来上个班,存点钱,好为以后的日子做点助力。
所以哪怕如今过节想回去,也是要扑一场空的。
早上吃饭的时候,我还和老公商量,要不明天就包点清汤(饺子)吃吧。
老公没有反对,点了点头同意了。
在我家里,似乎只要是过节,就一定少不了清汤吃。虽然吃了这么多年,可到了如今我自己成了家后。
当重要日子问及吃些什么时,我还是会不自主的想到清汤来。
似乎在我的潜意识里,清汤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吃食了,更像是一种节日里附带的仪式感和必备品。
那些年里,清汤还是一种很奢侈的吃食,家里不是有什么大事情要办的话,几乎上是没有人家会做这东西吃的。
因为做它不仅费事,既需要和面擀皮儿,剁肉调馅儿,还得一个个的包出来。
而且,这东西费肉,肉可是得用白花花的人民币买回来的。
如今,大家的经济水平都提高了不止一点点。而且生活也越来越便捷化了。
不仅可以去商店买上机器做好的清汤皮儿,懒的话,还可以用绞肉机直接打成泥,都剩去了剁馅的麻烦。
去年的时候,我还看到我朋友圈一伙伴在网上淘到的一个神器,是包清汤的模具,直接将皮儿和肉往里一放,手一捏,清汤就出炉了。
虽然现在能吃到清汤的机会越来越便捷了,但在过时过节的时候,吃清汤,还是我们家的首选席面,而且,它也是我百吃不厌的美食。
记得有一年回家,妈妈煮了一大锅的清汤。正好隔壁家的小伙伴来串门,就留着她一起吃饭了。
当时她用的是小小碗,而我则是农村里那种干农活用的大口碗。
她看了看我端着的碗,顿了顿,没说什么。
吃完一碗,小伙伴就放了筷子。而我也哼哧哼哧的吃完了自己碗里的清汤,然后脚步匆忙的跑进灶房又盛了一碗出来。
小伙伴又瞅了瞅我捧着的碗,笑了笑:“你胃口可真好。”
当我吃完碗里的清汤,再次捧着满满一碗清汤出来后,小伙伴终于忍不住了:
“吓死个人,你肚子可真大,怎么这么能吃……”
直到现在,朋友当时惊讶又有些不置信的表情我都记忆犹新。
胃口大是一回事,而爱吃清汤,则是真正的原因。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又可以拥抱我的美食了,只是可惜,人再难团圆……
年度基础营第204篇,1204字数,共累积23739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