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被日常生活所催眠,视而不见;想却未想起。没有差异,则无法心动;没有动心,则不能走心。适度的另类,能够创造差异,为之动心。
今晨的话题还得从昨天的微文说起。
有朋友说,当口中说“朱门酒肉臭”时,根本就没有想过“酒”和“肉”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把“酒肉”当成一回事儿了,因此才使得“酒”因“肉”而臭。
另一朋友的说法更好玩儿:如果当年杜甫写的不是“酒肉”而是“肉酒”——朱门肉酒臭,估计就会把那个字念成“嗅”了。
我知道这个话题该到此打住,否则,再在这些文字上抠抠搜搜而不去整体把握一首诗的内涵,必定会贻笑大方。
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杜甫这句诗的不同读法,却十分值得继续探讨。我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被日常生活所催眠”,文雅点的说法是: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眼睛自然是用来看世界的,但所看的不一定所见。
我想,这正是古人为什么非要把“视”和“睹”分开的原因。此时我还想起,当年我那又年轻又漂亮的女英文老师跟我说:you look at, but not see。从此,我就知道了“look at”和“see”的不同。
看,不见得见。看,只需用眼;见,却得用心。
想,不一定想起。想,用脑就够了;但能不能想起,就看当时所想的内容是否从心中走过。而对于所记的东西能否走心,并不取决于这个东西本身,而常常是彼时彼刻那个让当事人心动——情动或动情——的人,比如我那位又年轻又漂亮的女英文老师。
动心,是走心的前提。如果没有让我心动,即使你喊破嗓子跟我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也一样听不见、记不住。
描述这种现象的汉语成语叫“无动于衷”或“心不在焉”,它说涉及的心理现象属于“注意”的范畴。
外部世界五彩斑斓且纷繁复杂,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些刺激予以选择。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还具有集中性;前者是选择,后者是聚焦。
如何才能让别人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你,而且还把注意力聚焦在你的身上?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像我这种总想显摆一下自己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的言谈举止就得另类一些。当然,不能另类得太过,否则就会在引起别人注意的同时,也会让别人讨厌、恐惧,从而避之唯恐不及。
“哗众”是另类的手段和表现,“取宠”是另类者想达到的目的。
如果你接受过后现代心理咨询的理念,一定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助人的技术叫“求差异”。它基于这样的思想:只有差异,才是有用的信息;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心理咨询师就是给求助者制造差异。
用老百姓的语用表达出来,就是:别好好跟求助者说话。事儿还是那个事儿,但不要像求助者那样去说。
职业让我一直在追求这种能够被求助者所接受的另类,我始终在拿捏着这种另类表达的标准:在求助者的意料之外,又必须处于求助者的情理之中。
只有这种程度的另类,才能引起求助者的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