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理论: 在《别让猴子跳回背上》这本书中,威廉安肯三世把责任或者“下一步动作”,比喻成猴子。一件事本来是下属的责任,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天性。所以在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下属就会习惯性寻找各种理由或者借口来证明不是自己的问题,然后将责任推到别人或者其他事上。
在认识了什么是猴子之后还需要知道谁会有猴子?每一只猴子的产生都会有一个解决方和一个监督方,由谁去展开下一个步骤并去执行,这个人就有猴子。
1、职场中的猴子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一定会经常在公司碰到这样的问题,
“老板,你觉得这件事怎么处理好?”
“领导,这件事下一步要怎么做”
“我觉得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领导你看要怎么办?”
如果你面对下属以上的询问,给出的回答是,“让我想一想,我一会给你回复”,那么恭喜你,你成功的把下属身上那只猴子抓到自己背上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过了一会儿,这个下属就站在你的门口,敲你的门问:“领导,这个问题您考虑得怎么样了?”
安肯三世在书中指出,本来这个问题是需要他解决的,你应该去检查他完成得如何,可现在变成了什么呢?现在是他来问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是他在检查你,于是,猴子就跳到你的身上来了。
如果有一个下属这样做,可能你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是如果所有的下属都这样把猴子给你“过渡”过来,想想看你还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其它决策和判断吗?
所有的计划和事项好像都堵在你这儿了,下属顺利把猴子寄养在你那儿,然后无事一身轻,你自己则忙的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听到这儿作为管理者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有问题的,我们经常说职场中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必须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告诉上级这件事你没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威廉安肯三世在书中讲到,管理者的贡献来自于他们的判断力与影响力,而非他们个人投入的时间长短与埋头苦干的程度。时间管理是让他们的判断命中率达到百分之百,让所运用的影响力发挥最大功效的一种策略。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时间,以此用来进行判断和决策,而不是陷于各种猴子之间。下属更应该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升自我的能力和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