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效能提升的问题上时,拖延症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拖延症本身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系列不同成因所导致的共同表象。因此,拖延症这个词多见于民间描述这种拖延行为所使用。
在众多拖延症成因之中,为大家所知的有:时间管理不当、精力管理不当、完美主义、任务计划不合理、注意力障碍等,但少有人关注、最为隐蔽的一种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这类型人格所导致的的拖延症大多是潜意识主动之所为。
尤其在组织效能中,具有这种人格的员工导致的拖延尤其明显。
我们可以看看被动攻击人格的常见表现都有哪些:
1、他们常故意“忘记”做某事。被动攻击型的人更容易被视作“心不在焉”,而非不赞同。与其直接拒绝工作,他们更常声称忘了截止日期。
2、为了看上去为人和善,他们很少直接说不。他们可能会忽略掉邀请,而后宣称他们根本没有收到过邀请。他们往往先接受面对面的邀请,哪怕是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而最后为了逃避,在火烧眉头时佯装生病或有急事。
3、他们会在背后抱怨。这并不是说被动进取的人不会分享他们的意见,只是他们不会摆到桌面上来说。他们没准会和其他任何人抱怨,只是除了那个被抱怨的人。这样间接的方式破坏了双方的关系,更无助于解决问题。
4、他们往往效率低下。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尽可能的降低效率来逃避工作。而不会直接说,“我遇到了麻烦”。他们常常拖上很久,来盼望别人接手。
5、被动攻击的人从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不满。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着常年累月堆积的的怨恨和痛苦,而这些往往埋藏在一个虚假的笑容之下。无论多不同意你所说的,他们都会努力工作以看上去对你的想法完全支持。
6、他们会习惯性地表现出无助。被动攻击的人不相信自己掌控事件的能力。他们不会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而是说服自己,“试了也没有用,反正我什么都做不了。”他们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来避免更多的困难,不幸的是,这些负面的预想可能最后都变成了现实。
7、他们尽可能地避免正面冲突。即使他们很严重的被冒犯,被动攻击型的人也会避免直接的争执。他们可能会冒出一些不协调的话,比如,“行啊。随便你啊!”或者“好吧,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感受,我觉得你也不需要那样做。”他们让其他人恶劣的对待他们,而拒绝承认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
8、被动进取型的人从不会直接提出要求,他们采取操纵的策略来让需求被满足。倘若想让别人帮忙搬一个箱子,他们就会抱怨,“把那个箱子背上楼的话估计我的背就废了” 他们不介意别人的抱歉或者同情 - 只要结果是他想要的就行。
还有一些更细微的表现。比如:
1、对于领导指派任务,表面上同意,背后却拖延不办
2、当着大家的面都说好话,但背后是另一副嘴脸
3、 做决定的时候,推迟或拖延(能让同事老板不爽的尽管做),然后怪罪上司的期望过高了。
他们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来对抗他人。被动坚持,表面服从,逃避迂回,或者不作为来对抗他人。他们在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时,表现地具有破坏性,同时出现有异于常人的挫败感。情感上,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当他们的委屈服从,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认可时,或者他们没有了支持者时,他们将表现得持续的焦虑。
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相似特征的行为。那么到底什么是被动型攻击呢?如何判定对方是攻击性拖延,还是单纯因为专注力不足或者任务安排不当而导致的拖延呢?
被动型攻击是什么?
被动型攻击是一种通过典型性静默,表面上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
与具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相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情景。这一行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人的表现形式相当隐晦、微妙,让人难以捉摸。
具体的表现从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务消极的抵抗(例如:不积极、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记事情等)到倔强、怨恨的表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举止(例如:表面上很热心,但却有意的添乱),你能在各种情形下感受到它,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感觉。
被动攻击型人格(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也叫被动攻击型人格或简称被动攻击,是一种以被动方式表现其强烈攻击倾向的人格。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被动攻击型人格的核心是,他们对待心中的权威,是该顺从还是该摆脱的矛盾形成。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满足下面四点或更多即可被认作是被动型攻击行为:
1、对正常社交与工作安排产生消极抵抗
2、总是抱怨被人误解、不被大家欣赏
3、总是绷着脸,带着和人争辩的情绪基础
4、频繁地、无理由地批评权威
5、嫉妒、怨恨那些显然比自己更幸运的人
6、过分夸大、固执地抱怨自己的不幸
7、在充满敌意的蔑视与懊悔间切换
另外,被动型攻击人格与病态自恋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包括过度的自我价值感觉,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共情无能,自以为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已经不再将被动型攻击人格视为一种正式的人格障碍来看待,但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是我们如此对待别人,这种行为依然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麻烦,对于我们提高效能来讲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Signe Whitson认为,人们会采取被动攻击的原因有以下七种:
1、发怒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2、经过掩饰的敌意就不会引起注意
3、采取被动型攻击远比培养自信容易得多,当然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4、被动型攻击行为总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
5、用作报复手段简单易行:它既难以被当场揭露,又无法通过人事条例界定,使之成为工作关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
6、被动型攻击不需通过肢体打斗就能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
7、被动型攻击有明显效果,通过目标对象的反应使施害者的愤怒和沮丧得到宣泄。
被动攻击的行为和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比如:
1、孩子抵制或反对,便受到父母惩罚;
2、孩子和控制欲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3、家人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心上。孩子遭遇到情感冷暴力。
一句话来说,就是一旦他们想要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有一种内心深处无名的恐惧油然而生。被动攻击的话语带来的感觉十分微妙:虽然听上去像是在贬低你,但他们说得那么理直气壮,你便开始想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问题。当然有时候他们直接攻击你,你不用猜忌就能知道。
与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共同生活,工作或是打交道,都绝非易事,他们潜在的被动攻击是组织高效能的杀手。 可能的解决方法有:
1、首先要及时辨认被动型攻击人格。由于它本质上具有间接性,所以很难直接的通过行为判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表现包括:极力避免争吵和冲突,自我代入“不可能成功”的境况,总是取悦别人来避免冲突,总是絮絮叨叨地抱怨“没人想知道我的感受”或“能不能理解我一下”等等。
2、心平气和地面对挑衅,不要意气用事,应当马上开诚布公地沟通,而非愤然甩手或以牙还牙。交流的重点放在事情上,自信,就事论事,避免传递出打探,冷淡,轻蔑和浮夸等负面信号。直截了当地沟通,告诉对方无论何时遇到情况都可以坦诚交流是最好的方法。留便条或隐晦的暗示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
3、鼓励他们进行自我主张。这是改变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关键点!在自我主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表达自己的主张并非如此可怕的事情。以后每一次的冲突产生,我们都要鼓励他们继续自我主张。在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会再害怕和逃避冲突,而被动攻击型人格也就被化解了——既然自我主张可以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被动攻击型人格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4、鼓励他们停止主动对他人做出承诺,并要多说”不“。
是不是觉得以上场景在组织效能中非常常见呢?
祝大家每一天开心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