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信同学群里无意间有人发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这是家乡当地的一种特色糕点,大小形似小包子。偏白的颜色加上个头确实有点儿类似包子,并且有馅,而实际上它却是由粳米粉制作而成的一种带有一点粘性的“包子”。我们当地人称之为bua,第三声。
我只是看了一眼,当成是同学自家做的零食。特别是放了红糖椰丝馅的,外层韧实,里边熟透了的粳米粘合着馅料。一口咬下去,带着椰香的甜味浸满口齿,回味无穷。小时候一口咬不下来,却又急于品尝,黑红的馅汁顺着嘴角缓缓的流了下来,用舌头又舔了回去,别有一番趣味。
今日与同事闲聊,说到了二月二龙抬头。问我的家乡如何过节,方才想起我们并没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实际上二月节是在二月初一,这是我的家乡的习俗,并没有人能说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是在纪念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件。也许大家都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在追究节日的来历,只当做是团圆喜庆的一个原由罢了。在我的家乡,二月初一是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要杀鸡祭祖。同时,祭祖的食材中有一样必不可少,那便是前文提到的bua。
终于,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我已经进入了对岁月、对故乡的遗忘期。小时候,这样的节日,或者其他的种种节日都是我们孩童最期盼的时光。既能吃到好吃的,又能被允许延长看电视的时间,孰能不欢喜!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过去只有在节日能吃到的食物,现在随时想吃都能够满足。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节日的期盼度下降,不在像以前一样的翘首盼望各种美味佳肴的到来。
有些事物确实会在不经意间悄悄从我的记忆中流逝,当然,我不可能知道我到底忘记了什么。因为已经忘记了,根本就想不起来。正如此事,若是没有同学群里的图片,兴许我也没有注意到二月初一是节日。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可挽回的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是如此,我的下一辈就更不必说了。他们出生在国家最辉煌的时代,没有经历我们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温室中出生,自然对事物的追求与我们截然不可相同,这是意料之中的也是必然的存在。
二月吃bua,三月清明。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终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文字记录的一些传统文化最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泱泱大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除了官方确定了的传统以外,其余的仅仅是靠人们的口口相传罢了。这样的民间文化极其脆弱,时代进步太快,无法将它们附带,于是许多类似的民间文化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渐沉入江底,最终化为乌有,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遇景抒情,感怀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怅惘一下童年回忆,举觞独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