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分享给我一篇正经婶儿的文章,写的是这两天北京市文科状元接受采访时,关于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差距的问题,传达了努力未必成功、读书可能无用、阶级固化加剧的陈词滥调。
本不屑于反驳这样的观点,但这文章影响了很多人,以至于朋友专门分享给我,不得以码字以正朋友视听了。
18岁北京高考状元父母都是外交官关于高考,他说出了我们竭力回避的戳心真相
上面是题目,正经婶儿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状元: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中产阶级的,衣食无忧,家长都是知识分子……在叫自由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作者随后介绍该状元家长都是外交官……从小受各种培养,各种小提琴之类特长云云……结论:条条大路通罗马,没错,可是那个孩子,人家已经在罗马了。
作者把罗马理解为拥有好的学业、特长,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但我并不认为这些可以和罗马(成功)划上等号,在一个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事业上的成功只能算是人生重要的部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健康、幸福感等等一系列重要的东西。
另外事业成功也未必只有考入名校,进去大公司一途。
第二部分:用举例子证明第一部分论点:蔡康永、高晓松、马东娱乐圈之流,其背景如何深厚,由此受到了怎样的教育与优势。这里作者选择性的忽视了梁朝伟、周杰伦、赵丽颖这些没什么背景,比他们还红的人。抛开娱乐圈,中国最伟大的公司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是不是什么外交家、高官巨贾之后?2000年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没想到当今的人选择性的忽视了。
第三部分:正经婶儿说:“真正的好教育,真的不是只读书,是父母的格局。那些跑赢同龄人的年轻人,是拥有见识+知识+格局的结果。”由此引出了父母的局限性、教育资源的不公,于是社会分化更加严重。
有句话叫:孩子是父母的复印纸。父母的格局对孩子的影响毋庸讳言,是巨大的,但绝非决定性的。
见识当然也很重要,大城市、高平台,见识多且广,就会有更多的对比,就容易做出更好的决策和正确的选择。
但是父母格局和见识多广真的不是一个孩子所决定的,且历朝历代,所有国家均是如此,绝对的公平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这都是客观因素。站在孩子的角度,如果只从客观上找原因,而不从主观上想办法,那就真的只能成为自己下一代没有格局的的家长了。
知识改变命运
父母是谁、家乡在哪?自己是无法决定的,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变量就是: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壁垒要远远低于过去,获取知识的成本也要远远易于原来。至于格局和见识,无非是另一种知识和经历,也是可以从书中学到,再加以个人实践(learning by doing),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
正经婶儿提到的学习无用、阶层固化等现象,曾几何时,我也深深认同,整日抱怨,直到索性忘记挣扎,安于现状了。每天想的是投机取巧,不去改变自己,妄想世界为自己改变。现在,我更愿意将这些名词理解为无用抱怨。
知识有用,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在《军师传奇》中,司马懿之妻春华说,这个节气别人家都晒衣服唯独我们家晒书,此时司马懿为躲杀身之祸正装残疾坐在轮椅上。妻子离开后,忽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情急收书,站了起来,被潜伏在家的奸细发现,险些丢了性命。我赞叹于编剧用这个小小的细节,展现司马懿的人物形象,久久难忘,又在此处想起。
高尔基讲过: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为什么读书无用论,或者读书可能无用论,至今还大行其道呢?
我想多是读的书不对、读书的方法不对,越读越“傻“了吧,以至成了书呆子。一是所读的书质量差,应用起来中就会出错,如某些传销类的励志书。
二是不求甚解。书好,不知道怎么学,因而误解了书中内容,或是理解的太浅薄。
三是纸上谈兵。书好,会学,但不知道用,学到就满足了。如很多知识焦虑者,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缓解焦虑。
四是生搬硬套。书好,会学,也用,但用的不好。比如用的很机械,不知道变通,不知道举一反三,最后试试不行就放弃了。这里面传统教育,死读书、读死书、唯分论的错误观念,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至于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如何辨别书的好坏。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上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太多太多,就不再赘述了。
体验到知识益处的人,将实现人生的逆袭
成长环境的差距真实的存在,人生晋级的难度也有所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且自古就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全人类有了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有了网络技术大爆发,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了,作为个体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抱怨。
当大多数人焦虑于贫穷代际传递,阶层固化而不知所措的时候,真正体验到知识益处的人,根本无暇停下脚步去反驳这种谬论,他们专注于学习、成长、无视挫折、克服困难,完善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他们终有一天也会有超越自我的格局与见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