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是一个难解的迷题,一边厌倦,一边向前。想的太多太散,思维也会陷入某种混沌。想要达到长久的清爽的状态,真的很难。不停的加入,清空,有些东西让人促不及防,虽说心已归于沉寂,却依旧有时刻上向的苗头。有时候会想,将当下的生活打包,放入内心的某个角落当中,将一些向往的生活状态搬出来,但是这仅仅是一闪而过的想法,万事存在必合理,那么一切一切的发生都有它的因果,所以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有时候,觉的自己是一个特别擅于自欺欺人的人,写的文字如同对自己催眠,仿佛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真正从效率来说,一切都还差的很远。我总是容易对一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吸引,却不知,要想真正得出成绩,必须深刻,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好好对未来的一切做一个长远的打算。“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鹤立鸡群,而是为了离开鸡群”,总有一些人的出现,会让我们觉的自己的人生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段路注定艰辛,但是走下去,就意味着蜕变。
无论这些东西只是人生的插曲还是未来的主调,都注定我们人生轨迹会受到变化,如同幼苗破土而出一般。有时候,脑子里夹杂的东西太多,就算一个劲的劝慰自己,也无济于事,或许某些顽固的根基,还未挖掘出来,不了解自己的底层操作素统,一些时候就会容易失控。某些时候,需要像操作一台机器一般控制自己,这么想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的感性成分太多。
无论如何想要告诫自己的是: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跟现实不会陪着我们演戏。将某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抽空,给大脑创造一个清静的环境,让人得到静养。活到这把年纪,在一些事情上深刻与透彻是一定需要的,若在一些事情上起了固执心,一切只会越描越黑,一切都会本末倒置。一切混沌的起因,皆是自身的不稳定形成,而这又是心中某些概念之间的不连贯造成的。归根到底,心中依旧是有妄念的吧。
某种程度上,我就属于“随大流”的那种人,但是在一些方面,又太死心眼,或许稍微改变一下方式,一切都会有一个大的改变,但是我却做不到,任凭自己劳心伤神,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特质。有些快乐,只是真实生活中的边角料,而真正位于轴中心的则是永远流转变迁的一些特质,另外一小部分,就是已经造成的一些固疾,需要不断流转的这些特质去冲刷,逆转。
把快乐当成生活的调料剂,而非必须品。真正的必须品是心的安稳,当做出这样的排列,心就会清爽很多,将次序分清,也相当于为心做了一个大的调整。“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时候感觉世间是没有尽头的,如同内心一般,其实它可大可小,一切都关乎于我们如何去想,如果本身足够强大,自身便是一个世界。世间是一个宇宙,我们便是那一颗颗小小的星球,这一个个星球丰壮肥美,流域广阔,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自身存在的暗物质太多了,仿佛都来不及一个个去仔细的了解它们,它时而混沌,明而清静,有时候让人很是摸不着头脑呢。有时候,受到外物刺激时,它会猛烈的向头脑中发射各种信号,以期主人向外界做出相应的回应,而主人却不为所动,一来,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想法,二来,她永远都想做一个若无其事的人。有时候,她会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很容易引起外界的误解。
当源源不断的想法从头脑中涌出时,有时连自己都心惊,对自己的一套程序知之甚少,仿佛刚接触她一般。这些就是我们经常不明所以的“暗物质”,或者用潜意识来形容更加贴切一些。
它常常为我们下这样或那样的指令,操控我们的大脑,而我们却无法化被动为主动,受它的操控常常苦不堪言,惊喜的成份也有,挫败的也不少,就是因为不了解,因此一定要学会掌控它。这就又扯到读书上了,要解开自身纷繁杂乱的枷锁,需要借助书籍,更确切的说借助别人的人生,别人的思想,才能融化这团团乱麻。这些东西能让我们自己敏锐的觉知自己与世界,改善自己。走出混沌。有句话讲的特别好“读不读书,差的是整个人生”
对知识的崇拜,就是给孩子最可贵的遗产。物质,长相都不是必须品,但是一定要做个精神贵族。一定要学会用读书来圈养自己,才更有力量的支撑梦想。读到一定程度,我们注定要升阶,这本身带来的就是自身的一个大的跨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