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作品至今完整读过两本。
第一本是《活着》。大学时代草草把它翻过一遍吧?也许读完了,也许因种种原因没读完。前段时间再读,辅以创作者的视角思考,颇有些心得。
那日写了些便签,题为《在困境的抉择中凸显人物性格——以余华《活着》为例》,也画了些仅自己能看懂的草稿,至今“大作”却迟迟未梳理动笔。为什么?直接原因是因为那时的我还没形成定时日更的习惯(感谢简书哈哈)。一些写作教练(似乎包括罗伯特.麦基)对这种原因看得特别透彻——我想他们应该也曾因此错过许多吧——创作者若没有保持每日定时应有的创作状态,而当等到灵感女神真正来临,他往往会因为热身时间过长而让女神遗憾溜走。
你若问我后来为什么不梳理?当然还有间接原因,那便是因为人的本能尿性。恰如《小狗钱钱》里所言的“七十二小时法则”,说人啊,一件想做的事情若七十二小时内没有完成,未来也就不大可能会继续把它做完。其实我也还可以勇敢一点承认是我个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我的个性中有着追求乘兴而去,兴尽而返的偏执。
简单地讲,我不太喜欢做重复性的工作。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活,我都希望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开拓和探索,就像开车走陌生夜路那样,前方所见仅是车灯照耀得到的地方,再往前是什么,对我而言,都是惊喜。
近日读的第二本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说实话,从震撼角度上而言,并无《活着》来得强烈。我想,题材熟悉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活着》写的是解放前后的事情,我好奇而陌生;《第七天》写的是近年来社会新闻事件串烧,那就和每日坐在楼下聊天的大妈一样,没有新鲜感。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第七天》的艺术价值摆在那里。比如,余华创新性地用“我”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为写作叙述角度,乍看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再如,其一贯的冷峻笔触,照出现实的绝望,亦让人读来颇觉荒诞而真实;又如,其结构之巧妙,亦可算是小说的亮点……
总体而言,我可以给《第七天》概括出十六个字:七天结构,写尽一生,人情冷暖,新闻串烧。
写完收工之际,出于国际惯例,我应该感谢简书。感谢简书激励我成为了日更达人,最重要的是让我保持着应有的日更创作状态,也让我记录着容易被风吹散的岁月记忆——至少《第七天》避免了如《活着》一般读完就要遗失记录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