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每日送赞活动散文
菜根谭(34)||不昧坐中堂,化贼为家人

菜根谭(34)||不昧坐中堂,化贼为家人

作者: 都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3-02-17 06:33 被阅读0次

    不昧坐中堂,化贼为家人

    耳目见闻为外贼[1],情欲意识为内贼[2],只是主人公惺惺不昧[3],独坐中堂[4],贼便化为家人矣。

    [1]外贼:来自于外部的祸害。

    [2]内贼:来自于内部的祸害。

    [3]惺惺不昧:保持清醒不糊涂。

    [4]中堂:正室。

    【译文】眼睛看到的与耳朵听到的是来自于外部的祸害;感情欲望以及意识等是来自于内部的祸害。只要主人自己能保持清醒,遵守原则、坚持信念,那么无论是来自外部的祸害还是来自内部的祸害都不再是祸害,反而都会变成主人的帮手了。

    【理解】

    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贼,都需要“存天理,去人欲”的方式来修行,努力做到“致良知”,自己的主场有了见识和抵御内部和外部的诱惑的能力。

    【故事】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

    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

    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往往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安。王阳明的欲修身先养心,对修身养性有重要指导意义。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

    本文收录于《菜根谭》学习专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菜根谭(34)||不昧坐中堂,化贼为家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hs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