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6岁以前的孩子机械记忆能力最强,记得《中国青年报》里一篇文章说一两岁的孩子,长达两千字的文章,你只需要在他面前读上三两遍,他差不多就能记住了,太让人惊叹了!
6~12岁,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下降,理解记忆开始提升,因为智力和情感双向快速发展。
到了青年期,孩子的理解性记忆达到了顶峰,与记忆相对应的,是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也有明显特点——抽象思维即概括思维能力日益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在73节“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中谈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道德具有纯洁性、世界观具有崇高性的特点,他们有满腔的热情来捍卫自己的观点,经常愤怒得谴责他们认为的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
另外,他们喜欢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一些辩论赛、讨论会等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爱憎分明,如果要让他们跟不正确的思想妥协,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完成由情感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是在为他们到成人礼做准备。
辩证思维是人一生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在青年期这一阶段得到明显提升。
表现在孩子们能够在思考过程中从记忆的储备库里挖掘典型材料,能够援引大量的补充材料,用来证明或反驳他们的提法或思想。
想想高考作文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写一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演讲稿?孩子们有这样的实力,且正处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嘛。
因为他们对各种事实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其间的解释和说明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下,孩子们愿意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项活动、实验上,投入越多,就越加相信这活动、实验背后有真理存在。
怪不得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历史上不乏惊才艳艳的青年大咖,了解了青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深以为然。
比如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青年期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并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而且相比较于童年期、少年期“非黑即白”的二元性论断,青年期孩子对判断的绝对性态度也有了转变,其判断的绝对性日益让位给假说性。
理性慢慢占据上风,心智思维越来越成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73节《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再一次佩服苏先生学识之渊博,也更感慨人类大脑发展的阶段性是如此的泾渭分明又不可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