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很是感动!记得张艺谋以前在新民晚报上写过一篇文章——文学驮着电影走,电影要好看,这个根源还在文学。所以,今年我就找书来看。
小说芳华写得尤为深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改革开放的初期。人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或者在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下,最能展示人性中的善与恶。当然,有了这个前提之外,写好故事更要看作者的本领和才情。严歌苓的文字一开始就是吸睛的,“在脸庞的海里,我的视线瞬刻就把他(主人公刘峰)钓出水面”!真正给钓出水面的恰恰是读者渴望探究的心灵。
读小说自然会比看电影体会更多的内涵,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深意,更多令人难忘的比喻;电影虽然有其优势,在更深的层面,尤其在思想的力度上无法与文字比拟,或者说有其展示的局限性;文字却能让你在疑惑间停留更多的时间取思索,带你走得更远!
那些对个人来说是代价很大的事情,放在社会或者时代的背景下来看都微不足道,旁观者最多会留下一瞬间同情的目光,或者陪几滴感动的眼泪,可那又能改变什么呢?不是个人的错误却需要个人来承担的沉重和后果,随着时光的流逝,再回首,曾经的芳华也只是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了!
我们向来都喜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现实很残酷,常常好人没有好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把阳光照义人,也照恶人。这让人情何以堪?命运捉弄人,人怎么能抵抗得了?
人性呢?古今中外、哪个时代不如此?私心、本能、欲望、傲慢、偏见、贪婪、嫉妒、爱心、理智、谦虚、同情、善良……也许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假如只是一个人的悲剧,那也许是偶然性事件;若是群体的悲剧呢?让人流泪的是:那一代人曾经的浪漫和青春的年华所承载的却是苦楚、委屈、伤心和沉痛!很多年过后,谁还会在乎那些往事呢?时间的浪潮一浪接一浪,渐渐抹平了沙滩上的印记……
读完全书以后,忽然想到了木心的一句诗:“不知要原谅些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