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三次主题营,每次感觉都不一样。
第一次,十天十本书,紧张到不知所云,从头一天看书一直到第二天的打卡,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极佳,根本没有时间疲惫,还担心时间不够用。
每天的打卡都像是在战斗,这种状态基本持续了十天。
第二次,十天一本书,我选了微习惯,这本书内容不多,很快就看完了,开始以为可写的东西多,每天不紧不慢的进行打卡,虽然也有一点点的紧张,但是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但这种状态仅仅保持了五天,第六天开始不知道要写什么,开始慌了,但是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
第三次,十天共读一本书——《见识》,每天一章,毫无压力,但是发生了一些故事,好像是天意弄人,本来抱着一颗奋斗的心,但是斗志陡然被浇灭了。
在打卡和颓废之间徘徊,有时候想要放弃打卡,想一个人静静的待着,不和任何人联系,但是曾经答应过同桌要一起完成打卡,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她,总感觉自己不能这么过分。
每次收拾心情,准备看书打卡,心中都默念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今回顾那几天自己的颓废,总觉得不应该,所幸我居然顽强的打完了卡。
其实那些小事,都是浮云,不该如此影响我的心情。
看了吴军老师的见识,我发现曾经的自己太幼稚了,成长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给人生做减法
我总是给自己定下太多的目标,我以为我可以做到,但每次太累的时候,我都选择全部放弃,这真是不明智。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总感觉还需要更多,就好像我喜欢学习英语,但是我觉得有时间的话,就顺便也可以学一下德语。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报了英语口语班,又下载了德语学习的教程,每天学习一小时英语,然后再学一小时德语,这样看好像并没有很多,但是我忽略了,我每天还要做实验,看文献,时间根本不够,只能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语言,但是我很顽固,执着的学了将近三个月,后来实在坚持不了,就放弃了。
现在更是感觉身心疲惫,永远都觉得睡不够,一直很累,连实验都耽误了一些。
其实,想要的太多,但是没有能力同时得到,我可以分批次去获取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居然不明白。
这就好像昨天看到猫叔的碎碎念里说,对于平庸的人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对于卓越的人来说,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我就是个明显平庸的人。
想变得卓越,我得先给自己做减法。
小小的玻璃心
前几天,小轩轩说他去面试碰了几次壁,他感觉心情比较低落,觉得有点小受伤。我就说他有点玻璃心,其实我也有玻璃心,被人批评了一次就感觉非常郁闷。
事实上,小轩轩比我要坚强得多了,好歹被拒了之后依然有勇气继续,要是换做我,我估计得缓几天才能继续。
像现在我所处的环境,大家都非常优秀,大家的优秀几乎可以把我淹没。但其实我这样的想法真的挺傻的,我干嘛要和别人比,每个人都不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唯一能够比的,只有我自己。
丢掉玻璃心,厚着脸皮上路,其实路上也没人会注意我,甚至摔倒了,估计连嘲笑我的人都没有,所以,尽管跑起来吧。
历史为什么总是惊人的相似
记得,每次主题营结束的时候,我都说过要写成长记录,但是我写了一半就没有继续写了,因为我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感觉没有写的意义。
然后,快到截止日期的时候,我看了那么多别人的成长记录,我觉得每个人成长的地方都不一样,我为什么总想着模仿别人呢?
三思之后,我觉得,写点感悟也是不错的,毕竟感悟是思考之后的结果,经常思考,我才能真正的进步。
所以,每次的成长记录总是踩点。我想,这样的事情到这次就该终止了,以后都不该如此。
不要一层不变
上个星期去吃烧烤,遇见了眼熟的人,这个人我不认识,但为什么我会记得他,因为他和一年前保持一模一样的状态,穿的一样,连推销东西的方式和言语都一模一样。
看到他我内心有点小震撼,这个人这一年都是这个状态吗?很想问问他卖出去多少产品,现在的工作心得体会是什么?
但是我不敢,不敢去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我发现,我一年前和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我哪里有资格去那样问别人。
现在的我和一年前的我,几乎是一样的生活状态,这让我有点恐慌,我不得不认真的反省自己了。
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认真的对待生活,做一个精致的美女子,加入读书营,就是为了改变自己,但是不是仅仅是那十天的改变,应该把那十天的意志力一直应用到生活中。
做个头脑清醒的人,然后每天认真的生活,抛弃玻璃心,跟随真实的自己,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