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反思过,你的教育哲学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读自己打印的康德的小册子《论教育学》(赵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相见恨晚!康德不愧为大哲学家,开篇就语出不凡,“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这本小册子正文只有50页,内容却博大精深,对教育学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它由其学生整理出版,本是康德关于教育学的授课材料。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再三阅读的好书,它会形成你良好的教育哲学,以便更好地指导你的教育实践。虽然笔者对这本小书做了内容提要,但仅仅是抛砖引玉,主要还是激发更多人去阅读它。你固然可以去读别人写的介绍这本小书的文章,但最重要的还是你必须亲自与这本小书作亲密接触,亲自与康德对话,谁也无法代替你,就像谁也无法代替你吃饭一样。
用一段话来概括这本小册子的内容: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将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从自身中发挥出来,发展人的天性,向着人性的完满实现前进。为此人们应当接受良好的保育或养育、规训或训诫,并培养技能、塑造明智、培养道德。使自己具有人性的尊严,学会按照准则来行动,成为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既取得个体的价值,又取得公共的价值,投身公民社会为其服务。
康德在这本小册子中对下列问题做出了自己有力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教育容易吗?人只有通过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教育?孩子们应该以什么为准进行教育?人应当接受哪些教育?怎样开展道德教育?怎样开展保育或养育?如何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怎样进行性教育?正式的教育应该持续到什么时候?为什么规训必须及早施行?儿童负有什么义务?孩子哭喊怎么办?为什么在早期教育中决不应该对孩子叫喊说:“呸!真可耻,怎么能这样”?儿童可以参与哪些运动或游戏?从中可以学会什么?为什么儿童要学会劳动?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儿童说谎怎么办?应当奖惩儿童吗?怎样惩罚儿童?应当培养的心灵能力有哪些?培养人心灵能力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怎样培养知性?对理性的教化应当怎样进行?怎样培养记忆力?学习活的语言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儿童教育可以从地理开始?怎样驾驭儿童的意志?应当给儿童付以酬劳吗?为什么童年是最艰难的岁月?儿童——特别是学童——的品格中首要的一条是什么?为什么知道得少而深比知道得多而粗要好?为什么不能指望朝觐、苦修或斋戒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很多人在现实中变得心肠很硬?为什么儿童更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性的概念对自己进行评价?人有哪三种意求?恶习可分为哪三种?德性可分为哪三种?人就其天性而言在道德上是善还是恶?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良心?指向自身的性快乐(手淫)有什么危害?如何消除这种诱惑?儿童的灵魂应当热衷于什么?
康德在书中的很多言语几乎字字珠玑,极富启发性,试述评如下。
康德认为,孩子们应该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而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为准,来进行教育。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过分让人们适应社会,甚至以牺牲自己更重要的价值来适应社会,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努力改善人性,改善社会。
康德深刻地指出,个人可能有很强的记忆力,但若没有作判断的能力它就毫无意义。记忆是必要的,但对单纯的运用来说却完全没有用处,它充其量只能壮壮胆,而且夸夸其谈主要是成人的事情。这也适用于所有那些人们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从只需临时记住的观点出发而记住的东西。人们只应该为了那些有必要记住以及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事物而耗费记忆力。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正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将大量时间耗在上面,尤其是文科,殊不知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更重要。
康德强调,我们不能指望朝觐、苦修或斋戒能起什么作用,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朝觐及其他类似做法怎么能把一个堕落者转化成一个高尚的人,身体的忏悔无助于灵魂的改变。笔者认为,如果内心不改善,任何外在的改变都是徒劳的,甚至反而会更令人讨厌。
康德精辟地指出,谦卑无非就是把自己的价值与道德的完满性作一种比较,而不是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差。因为一个人要是以他人为准来评估自己的价值,那他所追求的,要么是使自己提高到他人之上,要么是贬低他人的价值。这后一种情况就是嫉妒。这样一来,他就总是会幻想他人的消亡,因为如果那人不存在的话,就不必进行比较,这样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了。这种扭曲的竞争精神所激起的只能是嫉妒,而有益的竞争则是激励一个人去做某事。康德这些话仿佛是在说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强调的正是这种恶性竞争,动不动就排名,比来比去,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与自己比,或与最高的标准比。
康德认为,人就其天性而言在道德上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自然没有给人设置任何本能,他在自身之内本原地具有趋向一切恶习的动力,尽管理性同时驱使他走向反面。因此他只能通过德性、通过自我强制变成在道德上是善的。天性没有被置于规则之下,这才是恶的原因。康德启示我们,人生来几乎是一张白纸,既非性善,亦非性恶,善恶源于后天的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康德强调,应当把宗教与道德相联系,否则人们就是一方面是出于恐惧,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回报的目的和考虑而信奉宗教,宗教就会变成单纯对上帝的讨好,就只不过是对神的迷信的侍奉。笔者想起我们荒诞的求神拜佛,大概就是其中缺乏道德的缘故吧。
康德指出,人只能通过自身的改善来取悦上帝,别无他途。只有他们的善行才使他们配得上幸福。上帝是最神圣的存在者,他只意求好的东西,并且希望我们应该出于德性的内在价值而履行它,而不是因为他要求这样,我们才这样做。当人们赞美上帝,赞美他的力量和智慧时,应当由此而思考人应该如何贯彻上帝的法则,去认识和探究他的力量和智慧。对上帝的真正敬拜,在于按照上帝的意志行动。这些语句极具穿透力,尽管是译文。它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做好事,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好事,而与别的无关。
当然,康德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笔者不敢苟同。例如,康德认为,如果人们总是肯回答孩子们的这种问题:“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就只会纵容他们的好奇心。儿童有着不一般的强大想像力,绝不需要再通过童话加以扩展了。笔者认为,康德固然是在强调规训的重要性,但不可强调过头,否则就会损害孩子本身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实关键是把握好度。
又如,康德认为,让儿童读小说是最不好的,因为在读这种东西时,除了把它放在眼前以供消遣外,不再需要运用其他能力。他们会浮想联翩,幻想不同的环境,坐在那里神游千里却毫无所得。在笔者看来,儿童读小说并非毫无所得,小说在激发人的想象力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康德似乎过分重视理性而轻视情感。这要放到现在,就很容易使人患上抑郁症,对此不可不注意。
最后,附上笔者从书中总结出的被教育者的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