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份,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二七长江桥下,一块原本堆放垃圾的闲置用地被国内一家社区足球运营机构改造成了足球场,足球场因涉嫌违建被附近居民投诉,后来又被武昌城管强制拆除。如今,半年多过去了,被强拆后的足球场再次变成了“垃圾场”,形成了周边市民遗憾、城管部门为难、体育部门无奈的尴尬局面。(1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城市闲置用地在闲置期间,往往容易成为垃圾聚集地带,不仅有碍观瞻,更带来卫生隐患。按照常理,将此蚊蝇滋生之地改造成为社区足球场,可谓皆大欢喜。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举竟遭到附近居民数番投诉,加之社区足球场暂不具“合法身份”,以致当地城管部门不得不将之“强拆”,从而让此地再次变身为垃圾场。
社区足球场之所以被投诉“扰民”,无非一是灯光,二是噪音。其实,只须严格限定开放时间,上述问题并非无解。实际上,社区足球场的夭折,看起来缘于“投诉”,实则是未取得建设许可所致。正如当地一名城管队员所说,“拆除很浪费,但不拆它又是违建。”或许,这才是社区足球场不敌垃圾场的原因所在。
其实,兴建社区足球场并非没有“护身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武汉市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均明确规定,鼓励在城市绿地、闲置地等区域建设足球场地。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足球场建设呈方兴未艾之势,正是得益于上述规定的实施。
但现实情况是,多地在城市绿地及闲置地兴建的足球场,却无一不面临“无证”境地。究其原因,则是如《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规都明令禁止擅自改变城市规划用地用途。于是乎,便有了眼下社区足球场“落地难”的尴尬。故而,只有先梳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社区足球场如愿取得“准生证”。
显然,在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后,作为城市绿地及闲置地的主管部门,无疑当对现有规划用地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在城市布局上给社区足球场以“安身”之处。即便是按照城市整体规划难以更改用途的公共用地,同样可在闲置期间,兴建过渡性质的简易足球场,无论如何总比成为垃圾场要好吧。
也就是说,长江桥下的社区足球场之所以“夭折”,与相关部门的动作“慢半拍”不无关系。当然,当地社区在未取得合法手续、也未同周边居民沟通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足球场,且对灯光及噪音的管理严重失控,也是造成惠民工程无法“惠民”的原因之一。
更大的遗憾在于盲目“强拆”。显而易见,利用城市闲置用地建社区足球场,有着相关政策的支撑,目前所欠缺的,不过是一纸合法手续。也就是说,此“违建”并非彼违建。而相关部门需要做的,不是一拆了之,而应会同城建、社区等部门,找到化解社区足球场“落地难”的方案,并为后续的足球场兴建开启“绿色通道”。
至于附近居民的投诉,相信一旦合理安排好足球场开放时间,并最大限度做到不扰民,应该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求得理解和支持。毕竟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社区足球场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健身场所,利国利民,又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