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完结了去年看起的一套书—《大秦帝国》,在接触孙皓辉的这部作品前,我对秦朝历史就有着难以超越的热爱,如果真有穿越的机会,我想生在盛唐时期,成为一个鲜衣怒马,浪迹天涯的墨客,但深究我的内心,却更奢望于成为战国的见证者,那个战乱纷纭,英豪竟出的时代,我尚有自知之明,若生在那个时代,只能作为一介黔首,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里,无人问津,但也许就像染了瘾一般,我愈发地对那个时代痴迷。
之前在阅读《流血的仕途》一书时,通过对李斯生平的叙述,让我对秦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但那也仅限于嬴政与李斯的故事,就像在一个小酒馆里,听着说书的讲述着那真假掺半的故事,为何说真假掺半呢?所有的历史资料,我们都无法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哪怕是《史记》《资治通鉴》等巨作,在无数的历史评价中,都将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嬴政的暴政,什么所谓沉重的徭役,苛刻的刑法等等,在学完高中历史的我,对此坚信不疑,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我深信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是由于失了民心,必然是政治上出了问题。但在读完《大秦帝国》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这段历史,试着去查阅了一些书籍后,我发现这一切并非我之前的认知那样,历史的发展夹带了太多的偶然性,秦朝的灭亡或许是因为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野心,但往前追究几年,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所谓偶然性的重要了,为何秦始皇坚持带病出游,又为何在沙丘病逝时未留遗诏,又比如王翦王贲父子早早过世,扶苏蒙恬都在九原之地,甚至于名相李斯为何会与赵高沆瀣一气等等,这些偶然性都不为人知,如果王贲尚在,或是扶苏跟随出游,又或是沙丘会议上,两冯站出来质疑遗诏等,恐怕历史就不会如此发展,秦朝也不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地如此之快,但无可奈何,历史重来不会有如果二字,所有的历史发展都是偶然性下的必然过程,我们只能带着可惜的眼光去回味那段历史,既然结局已定,那么就跟着《大秦帝国》这本书再去感受下战国时期那份权谋交加,快意恩仇。
武侠江湖如果真实存在,那么最好的背景时代莫过于以韩魏赵三家分晋开始的战国时代,那个时代就像一个大的江湖,各类名家高手层出不穷,以魏国的强大开始,文有李悝,武有吴起,而当时魏国的兵刃所指正是“蛮夷”之族的秦国,就在秦国命悬一线之际,吴起被魏国所疑,偶然性的趋势下,秦国有了喘息的机会,孙皓辉也由此为我们打开了秦国开挂般的崛起。
秦孝公嬴渠梁在父亲手上接下了秦国这个烂摊子,当时的秦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弱小落后且外患不断,好在有大哥公子虔的帮助,才成功稳住了局势,抓住一时安稳的秦孝公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棋,颁布了“求贤令”,但凡有才者,无论出处,皆委以重任,卫鞅就这样出场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大家都有所学习,商鞅舌战群儒,徙木立信,开始了在秦国的变法,相较于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更像是背水一战,秦孝公为商鞅挡住了所有的非议,给予了他最大的权利和信任,就这样,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在这里又发生了两件偶然性很大的事,一就是嬴驷触犯了商鞅法,太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处刑,这件事使得旧世族对商鞅怀恨在心,要说此时的嬴驷,最多也只是厌恶商鞅,但第二件事,却注定了商鞅的结局,在秦孝公去世之际,对商鞅说了:“若嬴驷不能为贤君,商君可取而代之。”试想下,这样的话被嬴驷得知,商鞅还能有好下场吗?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车裂了商鞅,并以此为借口,消灭了旧世族的力量,可谓是一箭双雕。秦之所以可以继往开来的强大,就是因为对贤士给予重任,不问出处,就好比江湖高手一般,众人都知晓你这么个人物,但没人在意你家在哪,你家有几口人之类的。在此要说的就是,虽然商鞅被嬴驷处决了,但商鞅在临死前依旧为秦惠文王力荐了几位人物,大将司马错就是其一,后来又重用公孙衍,以及嬴疾等人大败魏国,夺回河西,在这里,不得不笑着说一句,魏国真的大方,不断地将人才送往秦国。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的天下棋局,也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大亮点,两大纵横家操纵天下,就像叶孤城和西门吹雪决战紫禁之巅,到最后两人也没能分出胜负,因为这其中的偶然性太多了,但就最后的下场来看,苏秦却胜过张仪一筹。
秦武王继位,其实就其贤能来说,远不如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但论其战力,却是秦朝历代国君里数一数二的,在位三年里,平蜀乱,设丞相,一番作为也算是雷厉风行,但也正因他的性格,在周都城力举九鼎之时暴毙了,令人唏嘘。而秦朝又一度陷入了危难之际,因为当下面临着国中无君的尴尬场面,而此时的秦昭襄王嬴稷却在燕国作人质。
在魏冉和宣太后等人的权谋下,嬴稷顺利地回到了秦国继位,那么作为秦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权利是被架空的,在初期,朝中大多数的事情都由丞相魏冉和宣太后处理,直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而这个人偏偏又来自魏国,也就是历史上的名相范雎,在范雎到来后,秦昭襄王采用了他的权谋之术,夺了魏冉和宣太后的权,并拜了范雎为相,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远交近攻”的谋略手段,在此要说明的是,秦国之所谓能将远交近攻手段贯彻地如此凌厉,离不开战国第一战神白起的功劳,平生无一败战,而且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将当时国力最盛的赵国一下打入谷底,可以说这一战几乎奠定了秦国成为战国霸主的地位,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本有机会灭了赵国,但又因苏代的游说,导致范雎力劝秦昭襄王让白起收兵,白起也因此画上了战神的句号,到最后被赐死,都未能如愿地灭了赵国,赵国也因此慢慢地又恢复了元气,甚至还让秦国吃了几次败战。历史又回归了一段时间的平静,在此要说的题外话就是,赵国当时的情况,由廉颇到赵奢,再由赵括长平大败,到后来的李牧登场,其实赵国的贤才一直不缺,只可惜未能有几个像样的君主。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弃商从政就成了打破七国格局的标志。吕不韦从秦庄襄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决定下一盘大棋,而此时的秦国正处于秦昭襄王晚年执政之际,朝中局势暗淡,军中士气低迷。吕不韦想尽办法让嬴异人回到了秦国,出现在了秦孝文王的视野里,在此不得不说的是,秦孝文王从继位到去世,实在短暂,历史上说只有三天,具体事实如何,我们不从得知了,不论是毒害说,还是何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秦孝文王在位时间确实不会长,因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在他去世时,秦孝文王也已经老了。
回到秦朝的主线上,嬴异人顺利继位后,对吕不韦委以重任,但因为朝中局势过于复杂,吕不韦初任丞相时,并没有太多追随者。在此就不得不提前任秦朝丞相蔡泽这一人物了,蔡泽是在范雎辞官后上任的,也是范雎力荐的,相比秦朝历史上的其他名相,蔡泽的光芒十分暗淡,但为何秦昭襄王会任他为相呢?当时秦朝的统治力已经毋庸置疑了,可国内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而此时,作为当时有名的经济学家,蔡泽就这样成为了秦昭襄王的上相。若在和平时期,蔡泽的经济治国尚可,可在战国乱世,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秦庄襄王就位后,六国立马以信陵君为首,采取了合纵手段,直逼函谷关!其实从白起死后,秦朝对六国的统治力就已经慢慢减弱了,但好在白起任上将军之时,留下了许多可用的武将,勉强挡住了六国来犯。
而后呢!就是主角登场了,秦朝积攒了数代的国力的后,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明君。十三岁继位的嬴政,在吕不韦的光环下,慢慢地壮大着自己的实力,蒙恬,李斯,蒙毅,王翦等等第一批元老班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也就在嬴政及冠的那年,平定了嫪毐之乱,而后又分解了吕不韦的权力,到此,嬴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在嬴政执政期间,对贤才的渴求程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身份不论出处,甚至连“间谍”都能原谅,也就是当时郑国被发现是韩国派来疲秦间谍,嬴政下令驱逐境内所有六国人,直到后来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递到嬴政面前,嬴政才立马悔悟,召回了李斯,并收回了成命。当时的秦国,朝中有李斯,蒙毅,尉缭子,郑国等人,外交有顿弱,姚贾等人军中有王翦,王贲,蒙恬,李信,冯劫,冯去疾等人,一统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分析六国统一后的局势,六国贵族过多,一直得不到合理处置,这也就为后来秦国国乱埋下了伏笔,六国贵族一心想着复辟,但是畏于秦始皇的魄力,只能暗中捣鬼。而秦始皇对于朝中大臣而言,就像是一个主心骨,只要他在,大家都知道为了什么努力,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千古一帝,却犯下了不立储君的大忌,即便是大家都知道继承人是扶苏无疑,但秦朝自商鞅以来,法便是第一位!若没有见到皇帝的诏书,一切都是空的,所有在秦始皇薨于沙丘的时候,大臣们之间的怀疑便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众人皆知储君为扶苏,可李斯宣读的诏书却是立胡亥为二世!何等荒谬?众人怀疑,却没人敢说话,因为秦法面前人人皆渺小,扶苏被赐死!导致蒙恬心灰意冷,最终手握三十万兵权锒铛入狱,至于蒙毅,两冯等朝中重臣皆一一被害,这也就为六国贵族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谣言四起,开始夸大事实,试问在当时一个车马很慢的年代,北方长城的徭役,又怎么能那么快地传入江东人民的耳中呢?若非楚国贵族项氏的煽风点火,又有何种可能性呢?当然!这只是当时的冰山一角,大泽乡起义,芒砀山斩白帝等等,无非是一个反动的口号罢了,只是到了二世的时候,“暴政”才被真正意义上的确定,一个千古王朝才真正地走向了落寞。
历史的偶然最终还是击败了秦王朝的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