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之所以在第四次山西古建考察行程中能精准定位五台山佛光寺,要感谢一位千年前的敦煌莫高窟供养人——曹元忠。
公元914年,西域敦煌国召开沙瓜望族代表大会,推举新任国家领导人,前任“白衣天子”张承奉的表姐夫——曹议金以高票当选。
曹议金上任后,宣称废除国号,恢复从唐王朝唐宣宗李忱公元854年设置的归义军节度使建制,延续尊奉中原朝廷为正朔的传统。自此,开启了曹氏五代统辖敦煌地区140余年的历史。
曹家世代显赫:曹议金是回鹘可汗的女婿,而他自己的女儿也嫁给过回鹘可汗,还有一个嫁给于阗国王。而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根据供养人形象,也娶过于阗天公主。
于阗公主供养像 女供养人像曹氏一族作为敦煌的实际统治者,管理敦煌多年,尊崇佛教、开窟造像,历代都是敦煌石窟的供养人。从925年曹议金亲自建造98窟起,曹氏五代新建了98、100、61、55、108、261、454、146、152等大型石窟。
其中,著名的61、55夫妻窟就是曹议金的儿子曹元忠夫妇捐建的功德窟。指引梁思成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就是绘于莫高窟61窟洞窟西壁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61窟61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代表无穷的智慧,他的应化道场在五台山。
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随着文殊的著名,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也随之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文殊是佛教知识分子的代表,唐代又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盛世,所以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极盛,五台山成了中国最大的一处道场,不断有印度、西域、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僧侣前来朝拜文殊圣地。
据记载,长庆四年(824年)吐蕃赞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台山画样,开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圆仁朝拜巡礼五台山,同时的汾州和尚议圆巡礼完之后,请画博士画五台山化现图一幅赠给圆仁,让他带回国供养,于是五台山图便东传日本,西入吐蕃,实际上西传的地方并不仅只有吐蕃,还传到了河西及中亚一带,五台山便成为佛教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五台山图》全貌莫高窟是丝路上的佛教胜地,东来西往的僧侣必然会来此停留巡礼,他们所带的五台山图必然留在此处,地处敦煌的佛教徒怀着向往崇敬中原佛教胜地的心情,也绘制了五台山图,现存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与五台山有关的画卷,而且大部分都是五代曹氏家族统治时期所写。
据考古家宿白先生和其他专家考证,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
《五台山图》局部五台山图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各种菩萨化现景象,莅临五台山上空赴会;中部是描绘的五台山五个主要山峰以及大寺院情况,又有各种灵异画面穿插于五峰;下部则表现通往五台山的道路,包括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沿途的地理情况,充满日常生活气息。
最重要的是,图中展示的一千多年前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为1937年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找到佛光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来源:时空家国,作者:木玲珑
网友评论